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叹息自己天生笨拙,成不了大器。其实,这种叹息是没有必要的。常言道,勤能补拙,就是说,天资差,是可以用努力来补偿的。
事实不正是如此吗
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拜师学戏,师傅说他生着一双死鱼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材料,拒不收留。天资的欠缺没有使梅兰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奋。他喂鸽子,每天仰望长空,双眼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随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后来,梅兰芳那双眼睛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终于成了著名的京戏大师。
闻名世界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上小学的时候被老师称为“智能低下的人”,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迫离开了学校。但他并不因此而丧失信心,反而以顽强的意志勤奋学习,最后终于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
类似由于勤奋而弥补了笨拙,甚至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古往今来是举不胜举的。由此可见,一个天资笨拙的人,只要勤勤恳恳,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能变得聪明起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反过来说,一个人若不勤奋求学,天资再好也是不能成才的。宋代有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五岁便会做诗,被乡里称为奇才,可谓聪明过人;但他出名后,不再勤奋上进,而是整天由他父亲带着到处吃喝受礼,结果诗才枯竭,终于“泯然众人矣”。类似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我的一个小学同学,由于勤奋好学,升中学的成绩名列全班之首,亲戚朋友夸赞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一年之后,他的成绩排在全班倒数第六,他的母亲生气地说:“真是笨蛋!”其实,他哪是什么笨蛋,不过是在一片夸赞声中变得骄傲了,不像过去那样勤奋了。
华罗庚教授有句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希望那些自认为没有天赋的朋友们不要悲观,要相信天才在于勤奋,只要自己肯在“勤”字上下功夫,朝着美好的目标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是必可以成大器的。
保持清醒助你成功(对比式结构)
生活有时候是一杯白开水,平淡;生活有时候如路边的一株小草,平凡;生活有时候又似天空的一颗星星,无奇。生活就是这样,可能平淡,可能平凡,可能无奇。面对这样的生活,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是稀里糊涂的度过一生,还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创造生命的辉煌?我选择后者。
保持清醒的头脑,会让你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怎样走向成功。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在人生路上始终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
如果司马迁面对宫刑,没有保持清醒的头脑,而是选择了死亡,怎么会有史家之绝唱的《史记》流传;如果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没有保持清醒的头脑,而是选择了沉沦,怎么会有《第九交响曲》的问世;如果钟南山在“非典”来临之际,不保持清醒的头脑,而是盲从权威,怎么会带领医务人员战胜这一病魔;如果陈忠和在中国女排失利时刻,不保持清醒的头脑,又哪来阔别17年的奥运奖杯。
由此可见,保持清醒的头脑会让我们走向成功。
相反,如果不保持清醒的头脑,稀里糊涂混日子,或遇到困难沉沦妥协,就不会取得成功。
历史的书页被打开,一幕幕悲剧在眼前浮现:周瑜面对才智高于自己的诸葛亮,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活活被气死;马谡自恃才高,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造成街亭失守;成克杰之流,在权力金钱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成了人民的罪人。
回首这样的往事,不得不使我们心头警醒,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怎样才能不迷失方向?答案就是:时刻保持清醒!
【议论文对比式结构】
议论文对比式,有两种。
一种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
如说“思”:1、要提倡多动脑筋(提出论点)2、多动脑筋的重要(正面论述)3、不动脑筋的危害(反面论述)
第二种是通过对比来论证论点。对比有正与反的对比,现在和过去的对比,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对比,同一事物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对比,等等。对比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
如说“思”:1、生活中的两种人:勤于动脑的人;懒于动脑的人。(态度对比)2、不同态度的不同结果(结果对比)3、不同态度的不同思想根源(思想根源对比)4、应学习第一种态度,做勤于思考的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