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不是创作的童话。格林兄弟致力于收集整理民间的童话、神话、传记,很忠实地把收集到的东西整理成为文字,然后还很严谨地考证这些童话的出处。为了收集这些童话,两兄弟可谓费尽心力。从1806年开始,他们凭着为子孙后代恢复和保存民间文学遗产的信念,前后经过8年的努力,才完成了收集整理的计划,共搜集整理了210多篇童话故事。忠实,这是他们恪守的搜集和记录的原则。另—方面,他们又坚持对语言作必须的清理、加工,以实现完整和统一。格林兄弟收集整理的童话,于1812年至1815年期间陆续出版了。孩子们发现了这本书,立刻着迷不已,他们把繁琐的考证统统扔掉,只去读里面的故事,而且津津有味。后来再版的时候就只有童话故事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样子。
出版至今,《格林童话》创造了一个世界性的奇迹:它的实际阅读群体无以计数,在每一个有儿童且有书的家庭中,几乎必有一本格林童话或根据它改编的故事。在中国,至少有100种以上的译本和译改本,几乎每一个会讲故事的孩子,都会讲出一个源于格林童话的故事。是什么令孩子们如此着迷呢?有批评者对此深惑不解,特别是成人世界的文学批评者。以普通的角度来批评格林童话,实在是太容易不过的事情——这简直是一部让人无法容忍的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老套,开头总是遇到困难,困难无法克服的时候总是有仙女、精灵帮助,结尾总是善恶有报、皆大欢喜;人物形象一点儿也不丰满,几乎完全没有心理描写;语言干巴巴,思想庸俗,除了故事足够的稀奇古怪之外,几乎毫无优点可谈。甚至有人觉得这样的东西会害了孩子。
批评的人忘记了,这种来自民间的未经雕琢的故事本来就是很朴拙的。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格林童话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艺术表现形式,都十分投合他们的欣赏趣味和审美心理。这些童话给孩子们无穷的想象世界增添了丰富的素材,而在伦理观念上非常简单直接地满足了孩子们朴素的善与正义观。连格林兄弟自己恐怕也没想到,他们辛苦整理来的这些原始故事素材,不但征服了德国的孩子们,也让全世界的孩子们这么长久地为之着迷。不是格林童话选择了孩子,而是孩子选择了格林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