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下文是相关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
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④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翻译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生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用功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想彻底明白书本上的深刻的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
赏析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的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创作背景
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写的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一首,现选入苏教版六年级课本中。近日,我在城区某小学与同事一同听了该校老师的一节常态课。课后,我从本节课谈了我对小学古诗文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课堂实录与评注
(一)教学环境:学生数:52,环境:电子白板;年级:六年级(1)班 时间:下午第二节课,40分钟。
(二)教学过程及评注
1.课题导入:用时6分钟
教师以竞争回答老师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问题涉及李白(诗仙)、杜甫(诗圣)、陆游(小李白,放翁),其中,陆游的内容教师进行了提问、追问(示儿,要求齐背一了遍)、补充。并出示课题
评注:这个导入环节安排是合理的。鉴于后文的内容,个人认为:一是抓住陆游的生平,介绍他的思想;二是《示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学生已学过了,很熟悉,这是本节课的教学基础。教师可以展开想象:诗中要求儿子等中原平定之日,别忘了告诉你们的父亲,那么,作为父亲,难道就没有对儿子其他做人做事的忠告或是要求么?如果有,又会是些什么呢?从而引入《冬夜读书示子聿》共八首诗。这样过渡就自然了。
2、自由读诗 用时6分钟
在6分钟的时间里,教师要求学生读诗,并反复强调要读出“韵味”来,并兼有齐读要求。后来,教师请一名学生读,另两名学生对该生进行了评价。评价之后,教师表示肯定。
评注:这个环节,把字读正确是第一要务,要求学生读出“韵味”来,似乎要求过高,因为学生尚未对诗进行理解,再说,“韵味”的标准是什么?教师没有示范,学生的评价也没有依据。
3、合作学习,理解诗句 用时7分钟
教师提问诗句,学生无法回答,于是教师在白板上提示自学的方法,要求四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评注: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把学习的方法告诉了学生是对的,但是有两个问题需要改进:一是对方法的文字描述过多,而且关于“查资料”的方法,在课堂上不具备条件,可以不提,另外,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没有清楚明白地告诉学生,这是这个环节的最大问题。个人认为学生的任务可以有以下六项:一是诗中的几个关键字,如“遗”、“绝”、“躬”三个字在诗中的具体意思,二是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诗的主要意思;三是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工躬行”有无不同看法?四是可否用别的格言、诗句、来诠释这首诗,五是你能体会到陆游对子女怎样的一种期望和要求?六是你从这首诗里明白了什么道理,你准备怎么做
4、合作展示 理解诗文 用时11分钟
教师组织了四个小组进行学习结果的展示。学生大多起来说的是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了评价,同时,以“你能想到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由于等不得学生回答,先后自己说了自己所想到的:站在岸上学不成游泳! 赵括——纸上谈兵、李时珍——尝百草与《本草纲目》、毛泽东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毛泽东的是:实践出真知,此话为邓小平)、肖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学生则谈到了爱迪生等少数几个名人,这个过程,由于学生不主动,教师数次启发,最后直接提问学生。
评注:这个展示环节显得零乱不堪。从课后教师的反思来看,其用意在于拓展。这就有个问题值得思考:在对本诗尚未完全理解之时,盲目拓展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其二,拓展应向哪个方面进行拓展,是名言名句、学过的诗句还是名人故事?有没有必要对拓展的方向进行一下分类?另外,这个环节作为小组合作后的展示环节,本应当由学生唱主角,老师没有必要讲那么多,成了老师代学生“拓展”。解决这个环节存在问题的办法:一是在第三个环节中如上所评注的,事先明确学习后要展示些什么,二是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展示;三是对展示的精当的语句,完全可以让学生写在黑板上,教师进行归类,对展示的结果进行评价即可。
5、回归课文,深化感悟。3分钟
教师在解答完学生提出的不懂的最后一个问题后,引导学生联想诗人作诗的情景,并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者以“ 陆游”的父亲角色进行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