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南方网发表评论员文章《整个社会日益童稚化》文章说,“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动用了十八般武艺,最新登场的手段是组建“妈妈评审团”,为青少年的网络世界保驾护航。据称,“‘妈妈评审团’将以‘儿童最大利益优先’为基本原则,当好互联网建设的巡视员、监督员和网上不良信息的评审员。”
文章指出,母亲的身影不是第一次在类似活动中显现。大概没有多少人记得,早在1995年12月18日,《光明日报》就曾在一版刊登《一位母亲的呼吁》,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动员起来扫除电子黄毒》。这个“呼吁”是一个普通女工的泣泪之声,她省吃俭用为儿子买了电脑,竟意外发现儿子没有用电脑进行想象中的学习,而是在看黄色光盘。此后不到半年,在隆重推介“中国第一个电脑反黄软件”“五行卫士”时,《光明日报》再次发表题为《为了母亲不再呼吁》的文章,称该报关注反黄软件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再让母亲们为此呼吁”!
文章指出,家长的关切终于演进成了制度,虽然发起组织“妈妈评审团”的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更乐意将其称之为“民间公益组织”,但官方在背后的推动显而易见。率先提出建立“妈妈评审团”这一建议的青少年教育专家甚至建议,要给“妈妈评审团”一个传递信息的畅通渠道。“孩子的事情是等不得的。按照目前很多政府部门层层审批的做法,最终批复下来直至解决问题可能会等很长时间。能不能为妈妈评审团建立一个专门的快速通道,把问题直接反映给相关的主管部门,简化中间环节,最好一个星期之内就得到回复”。果真认为,妈妈们的家长权力就具备了升格为社会权力的可能。于是一系列问题就出现了:要不要对评审团团员进行“公推”,以防止人数远较她们为多的妈妈乃至爸爸、爷爷、奶奶们“被代表”
要不要对她们进行考试,因为低俗信息的标准连专家都说不清,虽然李素丽票卖得好,但人们对她能否清楚地界定低俗信息却不见得有信心?文章说,政府的这一举措明显是要“花季护航”全国人民,把自己摆在为人家长的位置上———而当监护行为被扩大,当家长身份进行了社会化扩张,成人正当的信息诉求往往也必须降至儿童的水准,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日益童稚化。文章说,“深入整治低俗”是一场无情的运动,不知有多少网站在去冬今春的寒风中哀号,然而,妈妈们在运动中的出现不仅为之涂上了一层温情色彩,似乎也赋予其更多的正当性。
这是因为,妈妈们竖起的大旗是“保护未成年人”,占据了社会道德的制高点。文章说,多年以来,各类内容监管都包含一种奇特的现象:管理者在强调管理合法性时,总是突出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已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