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之夜。中秋节洋溢着欢乐,洋溢着喜庆,洋溢着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节这一天,我们吃过晚饭,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外婆家门前的树下。一边吃着月饼,一边欣赏中秋的圆月,中秋的一轮圆月正冉冉升起时,它晶莹纯净,像个水晶球,美极了。它清辉四射,像一盏明灯,亮极了。它犹如一个洁白的大圆盘,圆极了。月亮一会儿躲在云里,被云遮住了,只露出半个小脑袋,羞答答的,像一个害羞的小媳妇。一会儿整个躲在云后i,从表面看,云上显得有一丝亮光。一会儿又像一位调皮的孩子,正在和乌云姐姐捉迷藏呢。
我仿佛看见嫦娥坐在一棵桂花树上,下面还坐着几只可爱的小玉兔。嫦娥一直在抹眼泪。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我们一边吃月饼,一边欣赏月亮。开心极了,真令人心旷神怡。
月亮带给我们无静的遐想。当然,月圆当空,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每家每户团圆的日子。但是,总有一些人在这个日子里,因为忙于工作,所以不能如愿回家跟家人团圆。
吃完晚饭后,我们全家人坐在阳台上准备赏月。因为太早做准备了,所以全家人坐在阳台上无所事事的。为了缓解这个无聊的气氛,我提议 “不如我们说出带有‘月’字的诗句吧!”“好主意!”爸爸带头说。游戏开始,我们按照全家人的年龄排顺序,这样就不会混乱了。由于爸爸在家里的年龄最大,所以排爸爸先。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爸爸边说边摇着头。
妈妈接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妈妈刚说完,姐姐就脱口而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想了想,不假思索地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就这样,我们一个接一个地玩。我家的阳台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终于,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个圆圆的玉盘一样,镶嵌在墨蓝墨蓝的夜空上,显得格外皎洁。散发着皎洁光芒的月亮,温柔地铺在大地上,使我们全家人的心情变得格外得好。
我们全家人在阳台上,边赏月边吃月饼。看着这个圆圆的月亮,使我不禁想起了“吴刚折桂”的故事。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的诗中也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这一晚上,有的家庭团圆了,有的家庭却仍然在等着家人回家过节,让我们祝愿天底下的家庭都能团团圆圆,合家幸福。
中秋节的时候大家都要边吃月饼边赏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来告诉你吧!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 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 “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 “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