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就是执行已确定的发展策略的能力,即完成既定策略目标的办事能力,它是所有行为的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教师课堂教学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课堂教学执行力有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和完整的体系。其成功的条件首先要有一流的教学业务流程,即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流的教学设计、一流的教学策略、一流的教学过程。它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教育教学环节的具体落实。塑造一流的教学业务的过程,就是塑造一流教师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过程,也是最为艰难的过程。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美国ABB公司董事长巴尼维克曾说过:“一位经理人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力”。因此,具有出色的课堂教学执行力,是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通行证。
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执行力是左右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力量,也是区分教育质量平庸还是卓越的明显标记。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的质量,育人的质量,服务质量是学生是否热爱学校,稳定生源,提升办学水平的根本保障。
一、理念决定作为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生活的勇气、向上的精神、创造的激情和社会的责任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先进的理念能否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理念的理解,认同以及执行能力。一所学校,只有当课堂教学执行力得到落实的时候,这所学校才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坚定教育信念。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把信念变成信心和行动。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如果有的学生没有教好,那是暂时的,是因为方法不对。
二、构建有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如何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实现教学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建立一个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会学、都能学好的教学模式:提出目标→指导自学→互学互教→当堂训练→当堂反馈。教学模式的程序: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教师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讲评)作业。
课堂上学生在自学、思考、交流,教师讲得少。教师从过去“满堂灌”的“一线”退到“二线”,由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准确地指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还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3)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一方面督促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确保完成好自学任务,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另一方面通过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检测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
学生自学之后,教师注意三点:(1)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之后还不能掌握的知识,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2)教的要求,不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3)教的方式都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从而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学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生生互学,不仅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优秀学生的提高。优秀学生要帮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地理解,还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述出来,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最后,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之,构建有效课堂,使教学过程由过去老师满堂灌,变为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循序渐进地自学的过程,充分发挥其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载体;这种课堂教学结构,确保了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从根本上保证了减轻学生课外过重的负担,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教学反思(回顾教学→分析得失→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理论思维、教学策略的优势以及评价的功效。
1、反思的内容
(1)对学生“学”的反思
反思教学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是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是否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是否让学生有充分机会的学习活动?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反思本课目标是什么(清晰性)?本课的目标是否全面?知识技能的目标是否清晰?思维与情感的目标是否突出重点?上课的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目标?上课过程中对目标有没有调整
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3)对“教材”的反思
反思是否能恰当地处理教材?是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否给学生提供一个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是否能用审视的目光来对待教材,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认同或标新立异。
(4)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认知的贡献是不同的,根据需要,灵活选择。
2、教学实践后的再反思
反思不是简单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例如: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更有效的学习,发挥活动的实际效果;怎样把握“情感涵养的滋润”与“知识魅力的熏陶”间的尺度;问题的升华与教学时间存在矛盾,如何取舍?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更是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必须经历的过程。
在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设计之间的差距,在反思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及时跟进行为,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教学理念得到不断更新,教学结构不断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执行力得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