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刻画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环境,借景来表达自己在贬官生涯中孤寂凄凉的心境.我认为像这样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因此我决定在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领会文章的借景抒情的写法.我以向导的身份,以课后训练一"发现石潭——潭中风物——潭水来源——潭上氛围"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起游览小石潭.
课堂上我豪情满怀,由介绍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忧和喜的心态变更,引导学生从"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等角度解读课文,一路领着学生欣赏作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入情入理,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进.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训练:外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游览景区,假如请您作为设计者去设计景点,你会怎么设计 学生也设计了不少贴切的景点名称:"听水径","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看溪亭"……
可是第二天上课时我却发现同学们朗读不过关,有读破句子的现象,对一些字词的理解也有错误.虽然后来进行了补救,但我觉得效果不是那么理想.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疏忽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根本环节.他们毕竟只是八年级的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再加上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有85%以上都是外来民工子女,不仅语文根底单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学习惯,所以他们的文言文语感很差.
第二,基础知识落实的还不到位,这对课文的朗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言文的阅读要建立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只有弄懂了课文意思,读起来才会连贯,流畅.否则的话,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将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查阅资料,自学课文的能力,在经验中也具备了写作方面的一些知识,例如"动态描写,静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景抒情"等.但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始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概括,包办代替.尽管我讲得很到位,但学生还是简单的接受而没有自己的内化,吸收过程.
以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注重朗读和字词的教学,不能忽视这类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另外,文言文尽管不如现代文那么明白晓畅,但学生仍然应该作为学习的主体,给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