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这个词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回响在耳畔,人们经常会说“老李家女儿真聪明,将来一定能上哈佛!”这类话。于是“哈佛”似乎成为心中一块没有钥匙的秘密花园,想一窥究竟,却只能隔着高高的围墙瞟一眼。
真正对哈佛有所了解的是通过一部电影——《风雨哈佛路》,影片的女主角是一个叫莉斯的女孩儿,拥有金色头发的她,拥有金色头发的女孩,童年在贫穷和饥饿中度过。莉斯生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溃,父亲酗酒最后进入了收容所,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她只好流浪街头。
不久,母亲去世了。
母亲吸毒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连简单的葬礼仪式都没有。只想渴求父母亲情,这人世间最基本的愿望也成了奢望;棺木就要被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静静躺在上边,和她的母亲做最后的告别。她静静地在心里对母亲诉说,回忆人生最幸福的那一次点滴的幸福时光。母亲已经离她而去,世间最爱她的人已经离她而去。一个普通的弱小的女孩、不奢求其他,只渴望亲情围绕的弱小女孩,当她最后的一丝希望都破灭的时候,留给她的,除了伤心,只有伤心。
如果沉沦下去,她将会和母亲的结局一样悲惨;她决心告别,她要开始全新的生活。
她,用真诚最终争取到参加进入中学的考试机会。父亲作为她的上学的担保人,从收容所出来。办理完担保手续出来的时候,父亲对她说,好孩子,坚持学习,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望着父亲远去离开的背景,这个弱小的女孩坚定了信心,从容地走进了学校的大门。
她以非凡的毅力开始了刻苦的学习。17岁到19岁,两年的时光,她学习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课程,每门学科的成绩都在A以上。作为奖励,她以全学校第一的成绩和其他9名同学获得了免费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
一个浓郁的秋季中,金黄色铺满整个季节。在写满辉煌的树下,一个女孩站在哈佛学府的门前,仰望。面对大学的殿堂,她决心实现她的又一个愿望--她要成为这所大学学府中的一员,她要证明给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实可以改变。
其实,并非只有聪明的人才能进入哈佛,人生真的可以改变,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哈佛校训最后一条一直是我最喜欢的:Has not been difficult, then does not have
attains。人生会遇到无数的艰辛,有的人只会放弃,于是机会从他面前一次次溜走;有的人却会迎难而上,克服困难,获得成功。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哈佛没有高楼大厦,只有新英格兰的红砖墙。即使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过在校园有一个决不起眼的停车位。毕竟哈佛最起眼的是100座图书馆,尤其是一个个像图书馆那样的人,或者说,一个人就是一座图书馆。哈佛或哈佛人是不需要任何包装的。
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三天要“啃”下一大本书,每本几百页,还要交上阅读报告。哈佛的医院,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只是图书馆的延伸。
哈佛学生或是哈佛教授,首先不是一份荣誉,而是一种证明。
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怀抱、理想的证明。
人到底可以有怎样的意志力,人到底可能有怎样的发挥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