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墨客才思泉涌大多不是因为赞叹美景就是为抒发愤懑。然而后者居多。
那是什么阻碍了他们目标的实现?不够努力还是没有伯乐?我们从他们的诗词中不难发现个个都是千里马。看来其中另有原因。
中华文明以孔子理论做祭奠,千百年来一直被华夏儿女推广,那为何当时孔子要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的感慨?是观点不够精髓?恐怕只是因为孔子生不逢时吧。礼乐复兴的思想与当时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孔子只有“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圣人的目标与现实差了几个时代。
汨罗江畔,身披香草,吟诵着:“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纵身一跃背负着无奈与叹息,随江远去。逝去的还有那拯救国家的目标。而现实却是出国灭亡屈原消失。正则的目标与现实差了几分信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本只想安安稳稳地做个风花雪月的词人,而现实却做过亡国的国君。李煜因词被世人铭记,因治国不善被百姓唾弃。假使他不是帝王会不会更幸福,会不会在一个柳絮纷飞的日子里飘飘成仙,而不是在监狱中被软禁。重光的现实与目标差了一位皇子。
看来目标与现实是有偏差的,于是郁郁不得志,于是自暴自弃。何不把目光放远一些,重新审时度势,不在不停的钻牛角尖中消磨意志,何不认清现实在重设理想?鲁迅意识到中国人病得更重的是内心所以弃医从文。接舆意识到社会已不可拯救所以隐居山林。陶渊明意识到官场黑暗所以过田园生活。
那么,对于我们呢?要针对个人状况及社会现实制定合理目标。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明明是专科的实力却对自己目标是清华。是,梦可以做,谁也不能剥夺做梦的权利。然而面对现实时,切莫因距离太大而一蹶不振。
认清目标与理想,才是成功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