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性爱山。北方人大多如此,北方没有大江大湖,更见不到海,所以感情多只凝聚于山。山多厚重,不会跟水似的,流到哪儿算哪儿。北方的山也有多样:有延伸大漠的山,是光秃秃的山,一眼就能看见山体,上面没有一根草;也偶有江南那样的青山,碧绿的、亲善的、温柔的,但这样的时间不长,一年中至多是三四个月。到了飞沙走石的冬季,北方的山就彻底消失了绿色。
等我中年回到了北京,等我知道自己此生再也不会离开北京的时候,我就越发敬慕起北方的山来。当然,这一二十年我不断到南方去,我由此也亲近了南方的水,它们是河,是江,是湖,是海。它们流动,亲善,温柔,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忘不掉北方的大山,庄严,伟岸,肃穆,凝重。它是我们民族的性格,更造就出不少国家的栋梁。
中年回到北京更得以回到专业,我是为京剧活着的,我是为京城文化活着的,尽管我也要为一杯羹、一瓢饮操心,但大志不改,每活一天,力量和思绪就要集中在这上头用力。只有这样,才不枉37岁时国家把我从穷乡僻壤一步调回北京,调回到我当年学过的专业之中。
事业应该是具体的,不能仅是一般的岗位、职务及工资,事业中必须包含学术,当然,也要包含正确、积极的审美。打个比方吧,也就如同我在北京或北方重新看到的远山一般――我看的不是真正的山脉,而是古画中的山,是故宫绘画馆中的山,它们庄重、沉稳、大气,山峰清晰,但山脚却围绕着岚气,颇为迷离与空寂。有这空寂与没这空寂是大不一样的。有了它,让我们增加了对攀登到山峰顶端的勇气与办法。因为它空寂,路途就在其中,而且是多种,我们可以尽情去选择与辨识。关于这,才是我中年回到北京观赏古画得到的新认识。终于,我获得这样的认识:画中的山比生活中的山更美丽,也更耐人咀嚼。
干了一些年,情绪乐观,视野也越来越远。但,说不清是什么时间,我忽然遇到了阻障,前路不清了,视野迷离了,那山脚下的岚气不见了。这时,我的岁数也大了,我在闯生活上的勇气也萎缩了不少。大概没办法,这就是自然法则在起作用,我似乎不能再从山脚岚气中获得辨别与发现最佳路径的快乐。我信服一位女性前辈的话:晚年的自己只干那些只有自己最擅长的活儿。她带病进入西藏,进入那严重缺氧的高原,总算把分内的工作完成了。最后下了高原,回到氧气充分的平地上来,疾病却爆发了。当然,年岁与资历我差得多,但我的心气与她是一样的,我的心依然跃动,依然景仰着那活泼的年月。
我也还大胆地怀有期待,我由衷希望远山再空寂些,尽量再多给路人以行进的自由,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与创造。同时,我希望天色再晴朗,希望视野更开阔,希望空气中的氧也再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