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专业技术人才临近步入社会前的育人关口,中职语文教学更偏向于社科知识拓展与道德辅助培育。教师应探寻适合学生身心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加大结合社会科学、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传授力度,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综合素养,为其职业生涯树立良好的道德标杆。文章以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语文第五版上册《信客》为例,浅析中职语文课堂如何较好发挥其职业道德辅助职能。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诚信爱岗;职业道德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教师需清晰定位语文学科的辅助性质,教学模式与侧重点应区别于义务教育阶段,并根据中职学生知识面窄、求知欲低的学习特点,采取侧重提升综合素养的教学策略,以提高中等职业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信客》作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义务教育阶段的授课目标已涵盖了“重点生字词疏通、了解人物形象特点和领悟作者语言风格”等内容,而中职教育阶段的《信客》教学从实用与辅助角度出发,应尽量避免重复教学灌输,而侧重于“树立诚信意识、坚守职业道德和延伸知识掌握”等内容。
一、创作背景“探远”,拉近年代认知间隔
《信客》的故事背景或成文时间都已距今较远,而现代中职学生受制于文史知识较为薄弱,导致对文中悬殊极大的农村与城市生存状态无直观感受。面对“信客”特定年代职业的抽象认知,学生接触文本后普遍感觉茫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情景教学效果。针对该问题,教师可适当介绍创作背景:《信客》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所描述的故事大概发生在上世纪的前半叶,当时有较多浙江农村的农民,他们离开家乡到城市中谋生,外出谋生的人与家人、城市与乡村间需要联系,于是城市和乡村之间出现了一种帮助相隔遥远的亲人间传递资讯与物质的职业“信客”。[1]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信客更是作为一种情感的桥梁,是乡亲生活的寄托、情感的依靠。可采用“情境对比法”进行教学,例如从现今社会便捷的信息交流与交通运输方面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手机沟通、动车运输和快递物流等便捷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并提问:“上世纪50年代,人们是如何传递信息与转递财物的呢?”自然引出由于交通条件局限,邮政业务尚未完全普及到乡村,为了满足人们联系需求,产生了“信客”职业。此时结合课文“如果交通方便也就用不着信客了,信客常走的路大多七转八拐,换车调船,听他们说说都要头昏”进行对比,并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不同时期的邮政人员从业图片。以不同时代间的强烈反差对比,直观地让学生感受“信客—邮政人员”的历史演变,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年代距离,增强学生的带入感,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人性品德“求近”,树立诚实守信标准
“诚实守信”作为中华优秀道德传统,其社会道德要求已稳固成型,君子怀德是《信客》提倡的为人处世方法。余秋雨提出“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然消亡,但其诚信为本、任劳任怨、恪守职责和待人宽厚的人格精神却得到传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信”为支点,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老信客与小信客的职业生涯,帮助学生理解贪图微利而丢失职业操守、坚守诚信终得圆满的事件因果,使学生将道德情感内化,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让学生体会诚信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基石作用,达到培养正确道德判断力、提高道德自觉践行能力、自觉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学目标。
三、敬业态度“趋浓”,提出职业道德要求
以培养目标定位而言,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直接步入社会求职,故中职教育各类辅助学科基本都具备职业引导功能。《信客》入选中职语文第五版上册“品读职业”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领悟职业对人生的意义,教师在授课时可强调:信客的职业虽然收入微薄、性质艰难,但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情感桥梁,信客是份值得坚守与付出的高尚职业,指导学生在诵读课文时感受信客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和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并引导学生理解信客凭借“爱岗敬业、认真履责”的职业品质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用重情宽厚的人格魅力营造了后续的精彩人生。同时,教师可用“提问诱导法”向学生分析小信客在卸任后,凭借着高尚的道德人品获得了乡民的尊重,并依靠信客职业积累担任小学校长并获得善终的事例。通过师生互动问答,引出:“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信客与教师的行业要求,‘诚实敬业’也是任何职业发展所必须的基本要求。”阐明“敬业与成功”间的必然关联,在学生的道德认知中树立敬业奉献的职业要求。
四、负面世态“转淡”,传递美好人性理念
《信客》虽以赞扬诚信与敬业品质为主要基调,但其中仍不乏对负面人情世态的描写,如乡人面对老信客失信后的冷漠、乡人间的虚伪攀比和无理迁怒、发财同乡背义失德的言行等人性中丑陋的一面。[2]负面的世态人情将阻碍学生对《信客》核心道德的认知,教师在涉及上述负面人性描写时,应注意结合“因果论”,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例如:一是小信客虽难以承受信任危难与凶险而放弃了信客职业,但乡人的反思忏悔在文本中即刻跟进,同时信客职业经历为其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使其在新的教育岗位上获得了乡亲的尊重。二是老信客几十年任劳任怨,失信犯错后虽自残手部,仍不能得到乡人的宽容与谅解,但最后乡人们“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暗示了人性回归与道德宽谅。五、教学延伸“求新”,注重社科知识拓展在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信客》教学中,往往采用“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邮递员王顺友”作为课外延伸案例,但因中职教育衔接于义务教育,该案例已不宜重复使用。为避免学生产生倦怠情绪,笔者建议以“社科知识拓展”形式,选取“福建侨批档案”作为课堂案例:侨批档案中的“侨”指的是海外华侨,闽粤一带方言将书信称之为“批”,侨批是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以及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家书及汇款的凭证,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福建侨批档案”2013年经福建、广东两省联合申报为世界记忆遗产。“信客”与“侨批档案”所共同传递的是:“无论对于海外华侨还是为了生存离开家乡的在外游子,他们都无时不刻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尽管当时生活不易,交通通信方式落后,但想尽办法与家乡取得联系是为一种心灵慰藉。”课文与案列联合烘托出的中华乡土浓厚情感,在扩充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也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思乡共鸣,有效提升了二次学习课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曹刚.全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教案[EB/OL].[2017-11-17].
[2]唐旭.不仅是人格,还是一种生存状态——解读余秋雨的《信客》[J].现代企业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