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喝热牛奶
我每天的营养早餐是一杯热牛奶和一块面包。一杯热乎乎的牛奶灌进肚子里,胃里暖暖的,很是舒服,幸福精彩的一天也就由此开始了。
今天早上起床后,餐桌上照例摆着一杯热牛奶,只不过今天的牛奶有些烫。妈妈说:“今天牛奶加热时间长了,喝的时候小心点儿,别烫着。”
我对妈妈的话不以为然,转身从橱里拿了两根吸管插到牛奶中。妈妈见了连忙喊道:“傻孩子,你怎么能用吸管喝热牛奶呢?那岂不是更烫,还不烫烂你的嘴啊!”我却若无其事地将两根吸管接在一起,然后得意地喝了起来。
妈妈很是惊讶,问我:“孩子,不烫吗?”“不烫。”我回答道。
妈妈走到我的面前,用手摸了摸杯子,接着又看了看吸管,再问:“真的不烫吗?”我摇了摇头,说:“真的不烫。”
“这么热的牛奶怎么会不烫呢?”妈妈的脸上满是疑惑。我指着吸管对妈妈说:“妈妈您看,我将两根吸管接在了一起,增加了吸管的长度,这样就可以降低牛奶的温度了。妈妈您再看,吸管的这一头已经被我捏扁了,吸的时候就只能吸到一小股牛奶,而且中间还夹杂着空气,这样就能让热牛奶迅速降温。”妈妈听后,仔细地看了一番,知道了其中的奥秘,直夸我是个聪明的孩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睁大你的双眼,开动你的脑筋,心急也能喝得了热牛奶!留心你身边的细微之处,生活的奥妙尽在其中,你也来试试吧!
我的科学实验
前几天,我在儿童科普知识上,看到了一个有关放大镜的科学实验,上面说放大镜可以点燃易燃物。但是,我有点儿怀疑,真的能点燃吗?我想亲自试验一下,所以就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放大镜。
放大镜的镜片是用圆形的玻璃制作的,中间厚,边缘薄,也叫凸透镜。第二天,阳光充足时,我开始做试验。我把放大镜的镜片正对着太阳,调整焦距,使焦点对着纸。过了一会儿,纸上果然就冒烟了,紧接着,纸上还出现了一个小洞。继续照射,小洞一点一点变大了。
我发现,试验时放大镜与纸之间的距离要掌握好,太远或太近都不行。要让光聚到最小点时才可以,焦点越小温度越高,纸燃烧得就越快。我又用木头做了同样的试验,木头也会燃烧呢。
放大镜真的能点燃易燃物,科学真的很奇妙!
老鹰捉小鸡
哈哈哈hellip;hellip;操场上传来一阵阵欢笑声,这是周老师带着我们全班同学在操场上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呢!
活动前,周老师先请身强体壮的杨哲炎当凶猛的老鹰,然后想请一位身手敏捷的同学做鸡妈妈。我自告奋勇向老师推荐自己,真幸运,老师和同学都接受了我的建议。最后又推选了四位比较机灵的同学当小鸡。
周老师告诉我们,几只小鸡要紧紧地跟在鸡妈妈身后,听从鸡妈妈的统一指挥。这样才能在鸡妈妈的大翅膀的保护下,不会被凶猛的老鹰捉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游戏一开始,我这鸡妈妈就像战士一样,手臂张开,眼睛盯住敌人,护着身后的小鸡。我的小鸡们一个拉着一个,排在我的身后。前面的老鹰凶狠地瞪着一双大眼睛,寻找着机会想逮到我的小鸡。无论老鹰多么厉害,我这鸡妈妈的双翅总像一堵墙一样挡在老鹰的面前。老鹰扑了好多次,可怎么也捉不到一只小鸡,急得直跺脚。旁边的啦啦队既为老鹰着急,又为我们这支鸡队伍加油。
忽然,老鹰眼珠一转,想到了声东击西的办法。他假装向左扑去,等我向左挡时,他就像支离弦的箭一样扑到了右边,抓住了最后一只可怜的小鸡翁家伟。老鹰开心地大笑起来。我这善良的鸡妈妈既为其他小鸡安全脱险高兴,又为一只小鸡娃的遇险而难过hellip;hellip;
然后,我们班的其他同学轮流参加了这项活动。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操场上到处留下了我们欢快的笑声。时间过得真快,下课铃响了,我们恋恋不舍地排队走进教室。
元旦趣事
今年的元旦节就要到了,街上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看着这熟悉的场面,我不禁想起了去年元旦节发生的一件趣事。
那天下午,我嚷嚷着想吃汤圆。奶奶在做汤圆时,拿出一枚铜钱神秘地说:这枚铜钱代表着平安,谁吃到它,这一年都会很平安。说完,奶奶把铜钱洗干净,熟练地包进了汤圆里。汤圆捏好后就开始下锅了,不一会儿,汤圆煮好了,圆圆胖胖的汤圆在锅里翻滚着,像在进行游泳比赛。奶奶每碗舀了六个汤圆,象征着六六大顺。我看着这一个个白滑软糯的汤圆,口水直流三千尺,恨不得马上把它们吃完。突然,我发现有个汤圆要比其它的大很多,心想:这里面该不会有什么阴谋诡计吧?还是交给母亲大人来处理吧。于是,我偷偷地将汤圆转移到了妈妈的碗里。可没想到,妈妈这段时间在减肥,她便又转移到爸爸的碗里。爸爸装出一副悲愤的样子说:我是家里的男子汉,不和你们这些小女子计较。你们不吃,我吃!说完,爸爸硬着头皮往下咽。正当爸爸吃到一半的时候,他突然停下来,奇怪地问:我怎么吃到一枚铜钱?这是谁放进去的?啊!那是平安铜钱!我夸张地大叫起来。随后,我又悲痛欲绝地说:那个汤圆本来是我的,却让你吃了,哎呀,我不干!爸爸却风趣地说:汤圆已被我吃到肚子里了。你如果想要,就爬到我的肚子里来拿吧!爸爸滑稽的语言逗得全家人捧腹大笑,我的眼泪也笑出来了。
我喜欢我家这快乐开心的美好气氛!
家乡的玉米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