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学生在体操课中,由于无法完成有难度的动作,无法克服对体操器械的恐惧心理,严重影响他们在体操课中的表现,动摇了他们的自信心,阻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这与体操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提高体操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生为本,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恐惧心理,指导学生准确完成体操动作,落实体操教学的育人目标。
一、保护措施到位,建立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在体操课中也是一样,学生有了安全感,心情放松了,才能投入学习,追求动作的准确性和连贯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器材布置和人为保护的措施上做到周密细致,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
例如在一堂六年级“分腿腾越山羊”的课上,教师在“山羊”的周围地上铺上了厚厚的海绵垫,根据学生身高多次调整踏跳板与“山羊”的距离。为了消除学生对“山羊”的恐惧心理,这位老师还在“山羊”的正面贴上卡通图案,并对学生说:“勇敢点,老师就站在这里,肯定不会让你受伤。”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老师一直站在“山羊”边上,用有力的臂膀保护着学生,并为他们的每一次成功大声喝彩。
二、营造激励氛围,培养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一个人不自信时,往往会抑制自己的发展和可能性。当一个人充满自信时,往往能发挥出超越自我的能量。因此,营造激励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之一。例如小学四年级有一个体操教学内容是“跳上成跪撑,跪跳下”,要求学生跳上一定高度的器械成跪撑姿势,然后跪跳下。很多学生在完成跳上成跪撑后,不敢跪跳下。
其实,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掌握了“跪跳起”动作,但现在不敢尝试了。此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跪跳起”的动作,然后逐渐提高跪跳点高度,让学生适应动作,感受成功经验,建立对做好动作的自信心。在体操课教学中,笔者经常把“你真棒!”“你真勇敢!”“你的动作真漂亮!”挂在嘴边。操场上少不了同学之间互相鼓励的加油声和掌声。奋发向上的运动氛围能给人以信心和力量,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动作。
三、加强辅助练习,形成体位感
体操运动是体育教学内容中,身体位置发生变化最大的运动,如倒立、侧手翻、翻滚等。因此,提高学生的体位感是帮助学生学好体操技巧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让学生形成体位感呢
教师可以把整套的体操技术动作分解为若干个辅助动作,然后进行单个辅助动作练习,促进学生形成体位感。例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整套动作分解为“双臂支撑低头蹬腿”“抱腿团身前后滚动”“团身低头蹬腿触垫”等动作,然后反复进行各个动作的练习,在反复练习中,学生能获得体位感,掌握前滚翻整套动作的要领。
最后让学生完整地做前滚翻练习,就能事半功倍。再如,教学“蹬墙手倒立”时,很多同学由于头部与躯干位置发生了改变,神经中枢还未完成姿势反射,无法较好地控制肌肉,达到身体的平衡,出现了“塌腰松腿”“手臂无力”等现象。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练习“原地俯卧直臂支撑”锻炼学生的肩臂力量,使大脑能记住这种肌紧张的状态;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抬高学生的腿部,让学生感受腰腿肌肉的紧绷状态,形成头低脚高的体位感。有了循序渐进的练习,学生做“蹬墙手倒立”动作就容易多了。
四、建立运动表象,获取整体感
体操动作主要是用人的肢体来完成的一项运动,由于项目的不同,动作的难度不尽相同。往往在短时间内,随着身体的不断位移,身体各部分的受力不断变化,因此能表现出不同的身体姿态和运动轨迹。一套体操动作就好比一部微电影,有开始,有过程,有结尾。所以在学生练习体操动作时,运用表象训练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该项目的运动表象,有助于学生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动作进行回顾、重复、休整、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
就好像在头脑中放电影,通过不停地念动、想象和心理演练,强化学生对动作的掌握,提高运动能力。例如,四年级教学中有侧手翻练习,完成一个动作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但是在短时间里要做到手脚依次撑地、顶肩立腰、分腿倒立、两手依次推离地面、再两脚依次着地,动作要伸展,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光凭老师的讲解和动作示范,学生很难掌握。教师除了采取上文提到的三种办法,还需要运用表象训练的手段,帮助学生完成侧手翻的动作。
五、总结
体操可以促使学生身体匀称、协调发展,矫正不良姿态,对于增强骨骼、肌肉、韧带力量等,具有独特作用,但同时也因其动作难度高,有一定的危险性,让学生畏惧、胆怯。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身心特点,以生为本,采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