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读准字音,读懂文意,掌握重点实词及重点句子的意思。
2. 品读文字,领悟意境。
3. 朗读揣摩,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走近美丽的月夜,并能描绘月夜美景。
2.朗读,读出月夜的恬淡,读出作者的欣喜孤独旷达。
3.知人论诗。提供相关资料,深刻理解此文及苏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苏轼及其背景知识的学习,领悟“闲”的含义,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48人,优秀学生有23人,中等生20人,5人属于后进生。八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章,因此本课翻译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可做指导,对于写景及思想感情的把握作为重点引导。对于后进生,在小组讨论中采取互帮互助的方法,优生带差生,达到都能学会的目的。
3重点难点
1.写景句子的赏析与品味。
2.“闲人”所包含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感受苏轼的才华
引入新课
北宋时期,有一个人在京城会考时,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这个人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他当时很想选这篇文章为第一名,但是由于卷子是无记名的,他又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就给了第二名,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才知道这个人不是曾巩,后悔不已,但这个人一点儿计较的意思都没有,他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并真正收他为弟子。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苏轼)由这个故事可见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才华横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一下苏轼的才华。(板书标题)
(引课的内容让学生首先感受到苏轼的才华,为学习课文内容做了铺垫。)
活动2【讲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大家对苏轼了解有多少呢?(学生发言)然后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本文就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活动3【活动】初读文本
(四)初读文本
1.找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这些字的拼音,其他学生点评。
遂( ) 寝( )
相与( ) 藻荇( )
(然后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注意节奏。
多媒体显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活动4【活动】翻译课文
(五)翻译课文
我们读准了字的读音、节奏,还要读出感情,这需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下面我们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句子,有不懂的提出来。
1.多媒体出示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句子并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