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孤独地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
喧嚣的社会,熙熙攘攘的人群,浮躁的人生,愈发显出宁静的弥足珍贵。随着岁月的流逝,也许是自己成熟起来了,便渐渐喜欢独处,向往宁静。
梭罗在大自然中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精神田园。这真是有一点像《鲁膑逊漂流记》中的故事情节。梭罗想以他的漂流经历来证明,人需要一种与大自然融合的天人合一境界。梭罗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他过着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生活。
梭罗,他真是一位“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清风明月之客,竹溪青莲之士。
我们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灵魂。
我明白了: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纵然很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轻松、悠闲。梭罗亲自鉴证了: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自然简朴中,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
心,若湖水,那样宁静,那样清澈,一切一切,在此时此刻,都放下了。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现在,一个人在这波澜不惊,一碧万顷的湖水中,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往常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空灵寂静好了。
高一:雷迅
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棵活的橡树正在生长。
那里没有一个同类,它独自生长着,发出许多苍绿黝碧的快乐的叶子。————题记
《瓦尔登湖》,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者,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称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正像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瓦尔登湖》是属于大自然那纯净心灵的。
“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瓦尔登湖》这本书便是对作者自己闲云野鹤般“陶然田园之间,寄情山水之中”的生活的真实描写。
望如今,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立地摩天,车辆川流不息,城市美丽繁华……然而,碧蓝的天空出现臭氧空洞,清澈的河水堆满垃圾,无数植物森林遭到砍伐,无数动物生灵在死亡灭绝。水资源的枯竭,化学品的危害……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读完后读了梭罗的《瓦尔登湖》,我深深地认识到了大自然林静水谧的丰富而伟大的田园意蕴。
读完这本书,已是深夜。合上《瓦尔登湖》蓝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闭上眼,眼前浮现出书中的点点滴滴:天高云淡,林静水谧;层林尽染,碧波荡漾;湖水澄澈清亮,宛如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湖中倒映出片片浮云,点点飞鸟,层层山林,簇簇鲜花……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时值清晨,一个人,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夜,万籁俱寂;心空灵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