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让学生认识色彩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色彩中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教学方式:讲解、示范、实践。教学过程:
我们拥有一个五彩的世界,是因为我们拥有拥有阳光。没有光,便没有色彩。深暗的山洞里,死黑一片,无色彩可言,而当我们划亮一根火柴,便产生光,也就产生了色彩。于是有人比之为“色是光之子,光是色之母。”
光有多种来源,而太阳光是标准的发光体。色彩学就是以太阳光作为标准来解释光和色的物理现象的。英国科学家牛顿早在17世纪就用三菱镜将白色光分离成色彩的光谱,即一条连续的标准色带,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在这之后法国化学家夫鲁尔及斐尔德认为蓝是青与紫之间的色彩,所以改为红、橙、黄、绿、青、紫六个。从此色彩学都采用六标准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熟悉这些光谱色的,如雨后天晴时的彩虹、肥皂泡上的彩色,游浮在水面上呈现的色彩等,都是由太阳的白光分解出来的。这也证明太阳的白光是由这些标准色光组合而成的。用聚光透镜把这些光谱色光重新聚集,便又回到白色光了。我们为此可给出一个定理:非物质性色彩(色光)的标准等量混合产生白色。
关于色彩是由光产生的道理就如同地球是圆的道理一样,虽然是真理,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概念却往往是与之相饽的。一般人总认为颜色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即认为树是绿色,天是蓝色,那本书是红色的封面。颜色是物质的一种性质,这一观点满足了日常生活中许多实际需要,然而却忽视了颜色是随特定条件而发生变化的这一基本事实。我们也常谈到光的颜色,并认为颜色也是光的一种性质。这一观点满足了日常生活中许多实际的需要,然而却忽视了颜色是随特定条件而发生变化的这一基本事实。
自然界的色彩千变万化,在这之中,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彩色(如红、黄、蓝等),另一类是无彩色(如黑、白、灰)。
尽管世界上的色彩千千万万,各不相同,但任何一种色彩(除无彩色只有明度的特性外)都有色相、明度和纯度三个方面的性质。所以我们把色相、明度和纯度称为色彩的三要素。
色彩的三要素
(一)色相指彩色的相貌。不同波长的光给人有不同的色彩感受。如红、橙、黄、绿、蓝、紫等每个字都代表一类具体的色相。
(二)明度指色的明暗程度(即深浅程度)。无彩色和彩色都有明度。在无彩色中,黄的明度较高,蓝紫色明度较低。总之,亮的颜色明度高,暗的颜色明度低。
(三)纯度指色彩的纯净程度或饱和度,也可以指色相感觉明确及鲜灰的程度。
光谱中的红、橙、黄、绿、蓝、紫等色光都是最纯的高纯度的色光。
颜料中的红、黄、绿、紫等色也是相对纯度高的色相,蓝绿色在颜料中是纯度较低的色相。
任何一个色彩加白、加黑,加灰都会降低它的纯度。混入的黑、白、灰,补色越多纯度降低得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