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岁月流逝,高考依然是每一代人心中难以忘却的青春记忆。从千军万马争过的“独木桥”到如今千万寒门子弟“跃龙门”的“阳关道”,高考,已演变为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四十年前,高考是一座通往理想彼岸,却随时有着跌落深谷危险的独木桥。我的父辈都是农民,却也曾饱受高考带来的痛苦。曾经,大学生是知识与文化的象征,也是高贵与财富的代表。那时的高等教育远没有如今这样普及与发达,能考上大学的因素也远不只努力与勤奋,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是最为贴切的形容,这反映了当时考大学之困难与艰辛。
四十年后,高考是一条宽阔稳固的阳关大道,是寒门子弟付出便有收获的成功之道。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与日俱增,教育现状已得到极大改善,考上一所大学已非难事,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获得高水平教育的机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政府对民间人文关怀的逐步提升,高考的公平性也日益增强,高考从一个冷酷多变的“战场”成为无数人的梦想腾飞之地。
从“独木桥”到如今的“阳关道”,高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兴盛,一个民族的崛起。“少年强则国强”,高考改革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导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国力。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恐惧于高考的淘汰率,而转向期待高考可能带来的人生重大改变时,高考也就真正达到了它挑选人才、培育人才的目的。
当然,高考仍然需要改革,需要从“阳关道”向辽阔的“自由原”转变。尽管我国的高考在人才培育上已获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唯分数论”依然束缚着考生的发展。浙江等地推行的高考新政有望改变这一现状。当文理不再分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擅长的学科;当不再凭一考定终身,高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自由的原野”,考生则是原野上驰骋的骏马,挣脱缰绳,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而畅快地奔跑。
高考,这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座凝聚了几代人理想与回忆的“独木桥”,已完成了向“阳关道”的蜕变,正声势浩大地开辟一片“自由的原野”,为下一代人提供更加完善的腾飞之地、理想之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