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其实书不是自己的,正因如此,才迫切的需要写点东西,以加深记忆,拿回去放了近半年,险些被遗忘了。已读完有段时间了,在读的时候,便想着要写点什么,直到现在才提起笔来,很是愧疚。
全书以书信格式的小说或散文构成,厚厚的一本,也只看了个梗概,把所看过的触动到思绪浮沉地那些句子摘录了下来。
——所谓的“相信”,若单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依靠相互书信建立起来的情感与依赖。那样的话,不难解释为何现代人越来越难以遵守“相信”的本则,只因无信。
闲暇时,总喜欢翻起旧时的东西,或纸或笔,或书或信。受到这句话的触动,再次将以前的书信翻了出来,还好,将那些多年前的信件都保留了下来,老师的,同学的,朋友的,亲人的等等。那时,没接触到如今这么快捷的网络生活,也没如此方便的电话手机,只能仅仅依靠书信往来传达问候与交流、探讨学习心得与生活感悟。对方在信里说的事、观点,都不会怀疑,因为那是对方用心写出来的。更多的是欣赏,欣赏对方的态度,欣赏对方写的一手好字,只看信封上短短的一行收信地址,就知道是谁的笔迹谁的信了。把信寄出后,等待回信,总感觉那段日子是漫长又期待的,收到信,却又舍不得拆开,最终还是拆开了。看完信,又是写信、等信、看信那样重复,现在回想起来仍心潮澎湃。
后来,有了手机、有了电脑,我们再也没写过信,偶或想起来了,就电话问候,或在网上直接面对屏幕交流,距离去变得遥远起来,不像那时总有写不完的话,一写好几大页,却觉得得什么也没说,而现在,短暂的寒暄几句后,要么沉默,要么狼狈的找个借口“我还有点事要办,回头聊”、“那就先这样吧,以后有时间再聊”……其实我们不是没时间,只是没话题,我们宁愿相信对方所谓的“有事”是真的有事,“有时间”是以后真的会有时间。甚至认为,既已变得如此陌生,以后,能不再见面就不见,能不打招呼就不打。没有了书信,我们的相信越来越模糊了。
——所谓神经病,往往是,不顾礼节讲出真话的人。
我们不能武断地把所谓“神经病人”的话全当胡说,那话或者场合不对,或者语气不对,或者说话对像有些混乱,不顾礼节往往比繁文缛节更直白,更有力。我们如此叫别人“神经病”时往往是嘲笑或者怒骂态度的。也许,缺少了解,当真正了解对方后也许是另一种态度了。
——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关系需要不同的容器。
我的理解,应是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相似之处。社会之大,人际关系之复杂,我们要建立更广的人际关系,需要能力与魄力,更需要有像大海容纳百川一样的心胸与气度容得下更多的人。
——实现愿望就是破坏愿望,但渴望的人依旧抵抗不一了它美丽的召唤。
愿望之所以无比美丽,因为它是我们的完美想象,甚至有些神秘的色彩,觉得唯它才完美。愿望的无限魅力,化为动力,促使我们去实现愿望。一旦实现了,除非又有下一个愿望,继续为愿望努力,就这样不断地有愿望,不断地为实现愿望而奋斗。让自己总是处于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否则,实现愿望后,那种喜悦只是暂时的,短暂的喜悦过后,我们会发现那么神秘而遥远的愿望,也只不过如此,平庸的现实依旧如故。
——最好的地方是还没去过的地方,最好的时光是回不去时光。
总以为,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失去的永远是最珍贵的。回忆,其实是一种经历,对人对事的经历,回忆的过程,是享受的过程。常常留恋于对过去的追忆,沉浸在回忆美好享受中。殊不知,在追忆那些回不去的似水年华时,今天现在的时光又已悄然流逝。明天,又会像今天回忆以前一样回忆今天,总是在不断追忆中追忆,生活在过去中的生活。我常常是这么告诫自己的:做过的选择就不要后悔!同学梅说:“自己选择的路,就是跪着也要走下去”,我们都是一样的倔强的人!忽然,又想起朱自清的《匆匆》里的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飞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太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时光,总是能一如既往地从每个人身边走过,且毫不停留。
——有一个美好的开始,未必需要一个看似美好的结束,相信你也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只是,与我无关。
这是一封写给初恋的信里的话,那个男生从情窦初开便喜欢上那个比他大三四岁的女生。为那个女生所做出的种种遐想、努力以及一个学生的冲动。放学、上学路上的“巧遇”,假装借书、借笔找到教室门口,只为能说上一句话、见上一次面,有意无意地路过教室窗口张望,联想翩翩,或喜或悲。然而造物弄人,他们当然没成,连朋友也只是很普通的那种。这信也是他已从小男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男人,完全没有当时的冲动与幼稚,只是以一个普通的老朋友将这封信娓娓道来。这句话,是那封信的结尾。不禁感叹,我们在年少之时又何曾不是如此呢?你的初恋总是关于我,而我的初恋却未必也关于你。
——我们初来这个世上的时候,也是什么都没有,所以如今失去些什么,也绝不至于严重到关乎死生,不需要呕心沥血。
看到这句话后,不禁会想起自己很多时候,为失去一个自认为很重要、很热爱之物而奥恼之时,总是希望有人来安慰,以证明还是被关心着的,然而当真正有人来劝慰开导时,却最多只能听进一半,大多都是边听边烟消云散,实在过意不去人家好意苦口婆心了,便假装若无其事:我没事了,已想通了。当只剩下自己一人时,依旧心事重重,闷闷不乐。一旦自己突然悟出了其中道理,很容易就释怀了。其实相通某件事,打通某个心结,也并非难于上青天般困难,只有当自己心结被自己打开后,才会真正放下。放下了,心里也就真正的坦然了。
——青春是什么
青春就是莫名其妙,就是干傻事,就是爱上不该爱的人。
就是互相嫉妒,只想成为对方,不想变成自己。
就是告别,永不再来,永远怀念。
不得不承认,渐渐的对“青春”二字变得敏感了,总感觉自己的青春已流走了很多了。读到这句话时,不由得想与自己比对下,看看有哪些相符?哪些不相符?相符的多,就是青春尚在,不符的多,则是与青春渐行渐远了。青春是好事,是人生的春天,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当然,青春也青春的烦恼与冲动。青春时的冲动是最不计后果的冲动,天地之间唯有自己的事最大,为之生、为之死的决心都有,那么倔强、那么固执、那么一无反顾。走过青春,收获更大的是人生阅历的沉淀。虽然还会时不时的莫名的喜或悲,却不会干大傻事,不会再爱上不该爱的人。也许,会因某人泛泛心情涟渏,为某人写写文章感慨,但不会爱上。一朋友诉说,正在为爱上不该爱人而痛苦挣扎着。我说:“很羡慕你,因为这说明你正处人生的青春阶段。”
关于嫉妒,不可否认,以前的确嫉妒过他人。那些比我学习好的、比我人际关系好的、比我运气好的都被嫉妒过,虽然嫉妒,却不甘成为他们的目前样子,自己要是有那么多的优势,定会比他们做的更好。而现在,我依旧认识到别人比自己优越的地方,但仅仅只是认识,从未想着要去嫉妒他人,更不想成为对方。想做的,只是尽量规避缺点,发挥优点,只想如何做好自己,而且为能做这样的自我感到舒适与满足。
我也不会轻易的告别,哪怕只是搁置或封存,不到非得告别不可,就不告别,因为某些事、某些人一旦告别了,可能真的不再来了。对于不再来的东西,再怀念也是没有意义的,“永远怀念”中所谓的“永远”也只是一时情感堵塞而喷涌出来的冲动,当时间把拥堵疏散了,“永远”也要随之褪变了。
比对了这么多,我不知道自己的青春还尚在否
尾声:觉得看书与看电视很相像,自己没有电视,对电视也不感兴趣,但偶尔遇到电视,还是会看,完全不在乎节目的看,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却能记住那些节目的大概,比如其中一些画面或台词甚至广告词。书,也同样。一般不怎么买书,虽然知道这个习惯不好,可是一直未改变,需要时就在网上查查,或者去书店蹭书读读,还有就是从他人手中借来看看。书不是自己的,反倒比较用心看,看到一些好的词句总会摘抄下来,虽过不了多少时间,所抄写的小本或纸片就又会被无视地丢掉,很久后,某一个场合、某一个情景下,便只能想起些只言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