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学科原点
魏书生教育学生:每件事情都有100种做法。一次上课大风刮门。他停下课让负责教室门的同学解决:怎样让门开着还不让门发出声音(《班主任工作漫谈》P120)。另外再列出十种其它办法来。我很欣赏这样的课堂:遇到啥问题就处理啥学生参与热情高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真课堂。
其实每一门学科不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才产生的吗?我们的课就应该回到这样的原点上来。所以要把课本知识设法上成解决问题的系列案例。准确地说凡理科都应该这样上因为理科都是为解决问题获得规律而产生的。
那么文科呢即人文学科呢?它们并不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才产生的。似乎应该是为了追求自由和快乐。学文科一定要感到心灵的自由。魏书生说:一句话可以有100种说法一个字可以有100种写法(P122)。变化万千妙趣横生。如果有这样一种教学就能一下子把人带到了学科原点
不管是理科学习还是文科学习只要能让教学回到学科原点就能让学生把握学科本质体验学习的乐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这里大有文章可做。譬如美术学习当然也存在学科原点的问题。一个点、一根线、一个形象的造型都可以有100种画法妙趣无穷一下子让学生弄懂了什么是美术也一下子掌握了最简单的美术(点、线、面)的表现法。掌握了最简单的也就找到了学习的感觉再学习复杂的也就不在话下了只是多了几个步骤而已。再如学习写字可以视孩子认真写出的每一个字为生命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让孩子好好地审视它促其珍惜和提高。当然保证这些顺利进行都离不开赏识教育。
回到学科原点应该是教学的一个法门。
再谈原点:诗歌教学的原点——把一个现象换成100个说法。如那次在书画院外面下雨了几个孩子说成“老天爷哭了”“老天爷撒尿了”“老天爷流口水了”。再如“太阳照大地”可说成“太阳用凶狠的目光刺着大地”“大地像赤裸着身子被太阳看着”。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为什么世界上的文学大都起源于诗如《荷马史诗》、《诗经》、《格撒尔王》。我这样猜想:诗是文学的原点。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大概一个民族在正式产生文学之前语言的组织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范式所以就出现了大量的自由格式这在当初很正常可是等到文学成熟语言范式固定下来以后人们再回过头来看最初的文学创作啊简直就是妙不可言的语言创造呀都成了让人刮目相看的诗篇。所以诗教就应该回到语言原点——把一个现象换成100种说法。这就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