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5月15日,在学校听了两场魏书生老师的报告,下午是面向学生的“培养自学能力”,晚上是面向老师的“教育民主化科学化”。从教近二十年,他的名字如雷贯耳,今日得以现场聆听“大神”级人物的教诲,幸甚。
他告诉学生如何培养自学能力:最后一名也有优点,人人有事做,不为难自己也绝不放纵自己,做比不做强,写出自己的20个长处,成为一个像力克·胡哲那样有责任感的人,从小处培养习惯,回归学习的本源,“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他跟老师谈心:高高兴兴过日子,踏踏实实干事情;工作、学习、尽责、助人是享受;守住心灵深处的快乐;不要忙着种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消灭新概念、守住教育常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别活在攀比中;真正的好人都不摆架子;自傲的人亦是自卑的人;心怀谦卑,永远感恩;自己的活自己干;别人有别人的好,我自己也好;民主、科学、做记忆力体操。
有同事不止一次听过魏书生老师的报告,说很多内容基本相同,比如“地球球长”、“太阳系系主任”、“我们被安排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等。有些内容我也曾经在他的书里看过,比如班级管理方面。报告中很多的案例也还是30多年前的。实际上,魏书生老师自己也坦言,这么多年并没有什么新概念,自己守住的就是那点教育常识。
已经从教育局长退休的魏老师有64岁,不吃“瓜果梨桃,鸡鸭鱼肉”的他身体非常健朗。下午和晚上的讲座都是站着讲,几步小跑上台,全程精神抖擞。他的演讲水平相当高,大家全程聚精会神,掌声不断,笑声不断。他常常以数来宝的方式,或者像现在的饶舌,一串一串地说,节奏明显,他自己用脚尖踢着地板,学生们也情不自禁的打起拍子,非常的欢乐。他声音洪亮又富有变化,模仿学生的声音惟妙惟肖,在加上恰当的动作,还有东北话,感觉他在演小品似的。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也没有规整的学者范,我觉得像脱口秀,又像神父布道,很轻松,很温馨,很平和,很欢乐。虽然他演说的内容变化不大,多有重复,毕竟中国太大,就算他讲了20xx多场,听众达到两百多万,这在全中国人口中依然是很小的数字。
魏书生的知名度相当高,有来自政府的推动,也有媒体的努力,当然不可避免面对一些批评。比较有影响的批判有蔡朝阳(《魏书生:技术主义和权威人格的末路》)、王开东(《破译魏书生》)、刘铁芳(《魏书生:一个听话者的教育技术》)、许锡良(《对习惯的追问——评魏书生先生的习惯》)等,其中前两位也是知名的语文教师,后两位是大学教授。一个站得如此高的人,被人评头论足也是理所当然,就算至圣孔夫子都要被千年后的人们解剖啊。我相信魏书生老师有理由被批判,比如我对于他到今天还是谈三十年前的学生而闭口不提当校长当局长后教课的情况也不太明白,但是我也认为并不是开口批判的都合理。他能够屹立三十多年,说明他所倡导的民主科学办学方法依然是教育努力的方向。虽然他头上的光环一个比一个耀眼,最终能够感动人心的还是他本人,他的思想和他的人生态度。他说过这样一段话,相信任何一个时期的老师都受用:“我之所以爱教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教师从事的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每一段时间,每一处空间都有科研题目,都能有新发现,能看到学生中新的、积极上进的因素;也能看到教师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潜能;还能看到环境中的各种有利因素。教书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总想,同一课书,能有上百种甚至上千种讲法。我们应该努力研究更科学的讲法,即使今天这种讲法比昨天科学,那也仅仅是向后看得出的结论,向前看呢?一定还有更科学的方法等着我们去探索研究。”
有的人总是怀疑一切,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教诲”,不屑一顾,“这有什么呀!”可是,你又有什么呢?影响还是有的,有一位入职两年的年轻教师说:“听魏老师的报告,最有印象的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深入深入再深入。”办公室里,两位80后也“醒悟”:“看来真的要看点书,把你的书借来看看。”而我,想学魏老师那样“守住一个平平常常的心,做一个平平凡凡的人,把平平淡淡的事做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如诗如画、如歌如舞,从中享受无尽的幸福。”
有一些人被触动,有一些开始改变,有一些人坚持下去,魏书生老师“煌煌数千场万头攒动的讲学”就是功德无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