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本由高三学生撰写的另类“教辅书”——《学霸君的物理笔记》引发关注,并很快接到逾万册订单。
从CS游戏聊到路程与位移、用“极品飞车”解释“瞬时速度”概念、弹吉他时以什么样的角度触弦可以支撑出最有力量的杠杆……作者用“90后”特有的诙谐语言和生活经验,分享了自己的物理课程学习心得。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在为这本书所作的序言中如此评价:“本书前所未有的开创意义在于无代沟沟通下的学习零障碍交流。”如何将科学素质教育融入中小学生教育中,是科学界和教育界长期探讨的话题。其中,怎样激励一线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教育、怎样在日常课程学习中融入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怎样提高科学教育的成果收效等,都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常常被忽略。当人们的注意力主要聚焦于“如何教”时,一样重要的“如何学”的问题却鲜被提及。
事实上,“教”与“学”从来不能分割开来。成年人价值体系所认同的教学方式,即便再严谨规范,如果无法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甚至由于代沟问题引起理解和接收的错位,都谈不上是成功的科学教育。
《学霸君的物理笔记》一书的启示在于,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从“学”的义务中超越出来,承担一定“教”的任务。与此同时,像樊明武这样的科学家或资深科研工作者以某种形式参与其中,扮演好引导、把关、升华的角色。这两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一方面,学生本身的学习经验是一手的、新鲜的。他们更清楚同龄人在学习方面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困惑,知道用何种方式阐述科学才能引起同龄人的最大兴趣。 另一方面,科学家的参与不光提高了青少年实践活动本身的社会关注度,也为这种教与学的交流带来了专业的科学精神。
《学霸君的物理笔记》是针对普通高中的教学辅导读物。如果进一步发展这种“科学家+中学生”的搭档模式,并应用于更有针对性的科学素质教育,应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青少年在接受科学家指导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产出相应的科普作品。这样既不会占用科学家过多时间,又能充分彰显青少年在科学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或许是一条成本低、效果好的科学教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