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的香港明星黄子华,曾经在自己的栋笃笑脱口秀节目上讲过一段“铁达尼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在一段感情里,男人需要的是“新鲜”,而女人需要的是则是“保鲜”。为什么很多恋爱一开始都如胶似漆,最后却会互相越来越看不顺眼?因为刚开始的时候,男人看女人觉得新鲜,而女人也没觉得男人还需要保鲜。而如果呆久了,女人就会觉得男人“对我不像过去那样了”,而男人对女人失去了新鲜感,就会觉得对方是一成不变的“黄脸婆”。
于是“铁达尼极限”应运而生(所谓铁达尼就是泰坦尼克号的港译)——
为什么Jack和Rose的爱情如此轰轰烈烈?那正因为他们连72个小时都没有,处于极度热恋期。而一段恋情过了72小时,男人和女人就要开始纠结新鲜与保鲜的问题了。所以72小时,就是一段感情的极限,“铁达尼极限”。
末了,黄子华还幽默地说:Jack在接近零度的冰水里泡着,你说Rose看着他觉得保鲜不保鲜
不知道为啥,看《南极之恋》的时候,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出的就是黄子华的“铁达尼理论”。这是据说第一部在南极实地拍的华语电影(国外的南极料理人应该也是实地拍的吧?),我一开始惊奇的是南极的条件现在也适合拍电影了啊?第二就是冲着南极的场景而去。没想到看完之后感觉是——非常惊喜!
因为《重返20岁》的缘故,很喜欢杨子珊这个演员(对她的成名作《致青春》的感觉倒是一般),然后又重新看了《致青春》,看第一遍的时候当时一起去的朋友从中间就开始哭,搞得我一直安慰她,没能认认真真看,重新看了之后觉得杨子珊演得挺好的,把赵薇执导的这部电影里那个女性角色的轴劲儿给演了出来。
有很多演员都试图演出这种轴劲儿,但不是人人都能演出来的。80年代的华语银幕上最轴的女演员就是巩俐了,后来有了周迅,《秋菊打官司》《李米的猜想》就是这种“轴”的代表。轴是这个角色的不屈服,执着,撞破南墙也不回;而演员要把握住这种度,达不到就演不出轴劲儿,过了就成二逼了。
在《南极之恋》里,杨子珊的角色比起《致青春》要更轴得多。故事讲述的是一场飞机失事,导致杨子珊饰演的物理学家和赵又廷成为生还者。他们要靠100多个罐头还有其他不多的物资,赶在极夜到来之前和外界取得联系。
《致青春》的男女主角重聚倒是个小小的噱头,尤其是还记得赵又廷演的陈孝正的朋友们,肯定都会和我一样,老感觉电影里赵又廷会对杨子姗脱口而出“你神经病啊”;但是看电影看到一半往后就再也没这个感觉了——因为这回严格来说,不是一部爱情电影,而是灾难爱情电影。
故事的前半段和《火星救援》类似,都是主角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如何同恶劣环境做斗争活下去。在南极,零下几十度的环境里,如何生活下去是个非常严峻的课题,男女主角也没什么时间去谈情说爱,所以前半段基本是个灾难冒险求生类电影。
而后半段,当两人相处之后产生了感情,主角又发现自己离中国科考站也许不远的时候,故事就迎来了最大的戏剧冲突;出去冰天雪地暴风肆虐,又不知道科考站的方向,很可能一去不回;而留在这里,物资一天天变少,最终两人只能一起死去;是要同年同月同日死呢,还是冒险出去?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需要答案,肯定赵又廷那个角色是要出去拯救心爱的杨子珊的。
很难得的是,这次赵又廷的角色挺让我吃惊的。他在这部电影里的角色比较沉稳,演出的情绪比较控制,没有那种廉价的歇斯底里,服务了这个角色本身。
故事里他的重要任务就是求生,胡子拉茬的造型也让我想起了《荒野求生》《荒岛余生》等电影,也许是角色经历的过程比较类似的缘故;而电影里他一方面要为活下去而焦头烂额,另一方面还要保持幽默感,鼓励杨子珊,同时也是鼓励自己活下去。
比起《致青春》,这个角色的演绎难度要更大,也更有意思,看完觉得,诶,赵又廷的演技也不错啊!
这部电影本身其实是很浪漫的。前面的残酷和严苛,都是为了后半段两人的感情升华做铺垫。在残酷里,有着一丝浪漫的温情。两个人经历了在南极绝境里的求生之旅,感情当然非比寻常——这又让我想起了一开始黄子华的“铁达尼理论”:他们在零下几十度的日子里谈情说爱还要求生,那感情肯定和我们坐在家里烤暖炉大不一样。毕竟爱情这回事,黄子华说过,越冷越保鲜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