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开篇有言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寥寥数句揭示了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发展规律。 其实不只是人类社会,世间的万物也是在分分合合的过程中演绎出了各种情态。有人说,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其实,这一说法的实质就是:多元素的融合必定产生变化。
按照哲学理论来看,世间的万物都是处在联系中的。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则进一步指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问题,他说,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说得直白些,作用力是作用在双方物体上的。将这些理论放到“调和”这件事情上,那么人们应该认识到:调和会影响到所有涉及的对象,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对象会被强化,一些对象会被弱化。举例来说,一道酸菜鱼,饭馆里烧制的和家里烧制的往往不同,这是因为调料比例的不同。人们要特别注意的是:调和不同于混合,前者是人们期望的理想的状态,后者未必符合人们的期待,就像上面说到的酸菜鱼,如果只是把酸菜、鱼块、调料简单地混合到一起,一定是没有正宗的“酸”味的。
“调和”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所谓“美美与共”是也。但“调和”也是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去调整的,也就是说,“调和”正确的存在方式应该是动态的。个中道理不难明白,人们只需联系一下哲学上有关“运动”的原理即可,哲学原理讲: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所以,世事推移,原来的“调和”状态要更换为新的“调和”状态。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一道大菜没吃完,第二天再吃,为了保持原先的美味,主妇往往是要作第二次加工的。弄清了“调和”的真正状态,那么人们就应该清楚:个体必须具备必要的能力,“调和”才能得以实现。昔日,孔子出游,子路在后面跟丢了,在寻找老师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老农,他满怀希望向老农打听老师的去向,不曾想,老农劈头盖脸地批评了子路一通。老人说“现在是农忙时节,你家老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算什么老师。”子路大为窘迫。同时,他又认为老农说得在理,于是找到了老师后,一道和老师拜会了这位老农。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道理呢?我以为,正是子路和孔子有着不耻下问的精神,才会在成圣的道路上越走越平坦。这种精神,也可以说是修身的能力,就是调和,调和自己身边的一切矛盾,从而获得发展。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倘苏子在世,我会告诉他:多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