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生态景观几百年来没有太大变化,那么一个与我们中国关系密切的人物也应该熟悉这副景象。他从这儿走出,然后在遥远的东方思念着这一切。这对他是一种预先付出的精神代价,报偿却是惊人,那就是以后很多西方人一次次念叨着他的名字开始思念东方。
当然,我是说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他的游记是真是伪,国际学术界一直有争议,而且必然继续争论下去。没有引起争议的是:一定有过这个人,一个熟悉东方的旅行家,而且肯定是威尼斯人。
关于他是否真的到过中国,反对派和肯定派都拿出过很有力度的证据。例如,反对派认为,他游记中写到的参与攻打襄阳,时间不符;任过扬州总管,情理不符,又史料无据。肯定派则认为,他对元大都和卢沟桥的细致描绘,对刺杀阿合马事件的准确叙述,不可能只凭道听途说。我在读过各种资料后认为,他确实来过中国,只是在传记中夸张了他游历的范围、身份和深度。
当年,他一个人游走在中国人之间,现在,有很多中国人游走在他家门前。我在威尼斯小巷间闹过好几次笑话,都与中国游客有关。大多是我在这里遇到了一批批四川来、浙江来或湖南来的读者朋友,寒暄一番依依告别,各自钻入小巷;但麻烦的是,刚转了两个弯再度相见,大笑一阵又一次分手,转悠了几圈又当面相撞。后来连大笑也嫌重复太多只想躲避,刚退到墙后,却见身边小船上另一批朋友在叫我。
我有时想,这莫不是马可·波罗在天之灵在跟我们开玩笑吧。要在这里开玩笑,他一定先找中国人。见到自己家乡一下子转来转去地出现那么多中国人,他一定高兴。
莎士比亚写过一部戏叫《威尼斯商人》,这使很多没来过威尼斯的观众也稍稍领略了当年这座城市的商市风貌,又对这里的商人产生了某种定见。
我在这里见到了很多的威尼斯商人,总的感觉是本分、老实、文雅,毫无奸诈之气。由此进一步证实了我以前的一个判断:只有发达的商市才能培养良好的商业人格,投机取巧、狡诘奸诈,不是因为太懂商业而是因为不懂商业。
到一家玻璃制品店逛逛,店主人邀请我破例到隔壁参观烧制过程,理由只是他喜欢中国文化。见他烧得娴熟便随口叫他师傅,他连忙说不,整个威尼斯没有几个师傅,他还是徒弟。炉火照得他满脸通红,估计年龄已六十开外。
最难忘的,是一个卖面具的威尼斯商人。
意大利的假面喜剧本是我研究的对象,也知道中心在威尼斯,因此那天在海边看到一个面具摊贩,便兴奋莫名,狠狠地欣赏一阵后便挑挑拣拣选出几副,问明了价钱准备付款。
摊贩主人已经年老,脸部轮廓分明,别有一份庄重。刚才我欣赏假面的时候他没有任何反应,甚至也没有向我点头,只是自顾自地把一具具假面拿下来,看来看去再挂上。当我从他刚刚挂上的假面中取下两具,他突然惊异地看了我一眼,没有说话。等我把全部选中的几具拿到他眼前,他终于笑着朝我点了点头,意思是:“内行”。
正在这时,一个会说意大利语的朋友过来了,他问清我准备购买这几个假面,便转身与老人攀谈起来。老人一听他流利的意大利语很高兴,但听了几句,眼睛从我朋友的脸上移开,搁下原先准备包装的假面,去摆弄其他货品了。
我连忙问朋友怎么回事,朋友说,正在讨价还价,他不让步。我说,那就按照原来的价钱吧,并不贵。朋友在犹豫,我就自己用英语与老人说。
但是,我一再说“照原价吧”,老人只轻轻说了一声“不”,便不再回头。
朋友说,这真是犟脾气。
但我知道真实的原因。老人是假面制作艺术家,刚才看我的挑选,以为遇到了知音,一讨价还价,他因突然失望而伤心。是内行就应该看出价值,就应该由心灵沟通而产生尊重。
这便是依然流淌着罗马血液的意大利人。自己知道在做小买卖,做大做小无所谓,是贫是富也不经心,只想守住那一点自尊。职业的自尊,艺术的自尊,人格的自尊。
去一家店,推门进去坐着一个老人,我看了几件货品后小心问了一句:“能不能便宜一点”他的回答是抬手一指,说:“门在那里。”
这样的生意当然做不大,这样的态度也实在太离谱,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意大利商家都是如此,但无论如何,这里留下了一种典型。
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这正是他们支付的代价,有人说,也是他们人格的悲剧。
身在威尼斯这样的城市,全世界旅客来来往往,要设法赚点大钱并不困难,但是他们不想。店是祖辈传下的,半关着门,不希望有太多的顾客进来,因为这是早就定下的规模,不会穷,也不会富,正合适,穷了富了都是负担。因此,他们不是在博取钱财,而是在固守一种生态。
欧洲生活的平和、厚重、恬淡,部分地与此有关。
如果说是悲剧,我对这种悲剧有点尊敬。
我们看够了那种光灿熠熠的闹剧。
(选自《余秋雨精品集·行者无疆》,作家出版社2009年8月版)
【注】本文是余秋雨先生游览意大利名城威尼斯后写的一篇游记《寻常威尼斯》中的第四部分。
【练习】
11.文章开头四段侧重于对马可波罗进行描写,这样的写作安排作用是什么?(6分)
12.文章主要写了面具商人,还写了两个商人,即玻璃店主人和说“门在那里”的老年商人。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何作用?请分别简要概括。(4分)
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散文中的表现手法。(7分)
(1)文章正式写威尼斯商人之前写了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这种手法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文章在材料的剪裁上使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请举例说明。(4分)
14.有人说文中的威尼斯商人很懂得经营之道,也有人说威尼斯商人不懂得经营之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7分)
【参考答案】
11.揭示出威尼斯在马可波罗心目中的地位和威尼斯的魅力,让他即使身在东方也念念不忘;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相互之间存在的吸引力;自然引出下文中国人在威尼斯游玩的情景;增强了散文的历史文化气息。(答出三点可得满分)
12.①写玻璃店主人,是为了表现威尼斯商人的谦逊、诚实和文雅(“喜欢中国文化”),对写面具商人起到了补充作用;
②写“门在那里”的老年店主人,是为了表现威尼斯商人的“固执”、不灵活和对艺术的尊重特点,对写面具商人起到了印证和强化作用。(每一点2分)
13.(1)用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商人的奸诈与“我”见到的很多威尼斯商人的本分、老实、文雅作对比,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或以莎剧中商人的奸诈做引子,为写“我”见到的本分、老实、文雅的威尼斯商人做铺垫)
(2)文章选取了玻璃店主人、假面店主人和另一老年店主人三个典型事例(“点”),(1分)表现了威尼斯商人本分、老实、文雅和“不是在博取钱财,而是在固守一种生态”的整体特征,(1分)继而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欧洲生活的平和、厚重、恬淡”的特征(“面”)。(1分)“点”与“面”的结合,给读者以既鲜明深刻又全面整体的印象。(1分)
14.【答案示例】
观点一:我认为威尼斯商人懂得经营之道。(2分)诚信是经商之本,也是商人最重要的商业人格;同时,商人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即人们常说的“儒商”。(2分)文中的威尼斯商人做到了货真价实,口无二价,童叟无欺,生熟客人一视同仁,不因“我”是“外国佬”就“宰客”;而且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造诣。(2分)这些难能可贵的商业品质,正是懂得经商理念的表现。(1分)
观点二:我认为威尼斯商人不懂得经营之道。(2分)热情、周到、微笑服务,是现代商业活动不可或缺的理念元素。顾客就是上帝,是商人的衣食父母,对待顾客如果态度冷淡,言语生硬,就会拒人于千里之外。(3分)经商是要讲究利润的,客人被吓跑,有何利润可言?薄利多销也是经商原则之一。(1分)以上两条经商原则,文中的威尼斯商人均未做到,即使货再真价再实,也不会有多少业务可做,难怪其生意出现“冷冷清清、门可罗雀”的“悲剧”局面。(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