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招生日子临近,一场场择校大战接踵而至。尽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禁止择校,尽管“小升初”考试已被取消多时,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围绕“小升初”的怪现象仍然层出不穷。
新华社一则报道说,上海市教委最近规定,由优质公办初中改制而来的民办初中在自主招生时不能组织与学生见面。然而有学校又出新招――通过面试家长来考察学生。
孩子要升学,家长被面试,如此苦涩一幕让人黯然。“小升初”之怪现象,过去是比成绩、拼关系,曾有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实力时,竟然拿出奥数竞赛之类获奖证书20多个!……禁择令为何成了一纸空文?新义务教育法为何被虚置?家长和学校为何如此心照不宣,相互配合
有专家沉痛指出,将公办教育变为营利性的活动,其中一个政策源头,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公办中小学“转制”的改革,这些“转制学校”由于实行“民营机制”从而可以合法地高收费,于是出现了“名校办民校”之风。去年,有关方面已经叫停义务教育阶段的“转制学校”。
家长希望孩子进入好学校,其情可悯,无可厚非;学校希望招收更多素质优秀的学生,似也不可一味指摘。然而,“僧多粥少”,优质学校毕竟无法容纳全部的学生。导致“小升初”种种怪现象难以根除的因素,不外乎三点: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所谓“好中学”和“差中学”拥有的资源悬殊惊人;二是国家教育投入仍显不够,资源薄弱的中学短期内很难改善;三是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为了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考虑,并没有真正把新义务教育法和国家的相关禁令落到实处。
在这一前提下,应给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戴上紧箍咒,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证新义务教育法的通行无阻,同时须警惕一些学校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此外,仍需进一步打击教育腐败,斩断一些学校向学生家长要钱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