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四世同堂”大家族:
父辈身体力行传家风
“我们家的精神是什么,其实就是家风。”谈及家风,西安市民惠洁女士说,“我家也有家风需要传承,比如勤劳质朴等。”而她认为,这些也要总结,不光得靠潜移默化,还得作为教育理念固化形成家训。
惠洁的爷爷已百岁高龄,奶奶88岁,全家42口人,四世同堂。“陕北人亲戚之间爱多走动。我爷爷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每年都要在一起团聚。”惠洁说,而春节聚会最累的就是她爸爸,从年前就开始准备年货做年饭,还得帮她带孩子。年过六十的人了,中午都顾不得休息,就为全家人操持打点,“这些就是家风在父辈身体力行中传承给子女的。”
“1+2+4”七口之家:
家风是重孝道、和谐相处
“我们家此前也没有所谓家风的说法,就是平常家庭过日子,大家和和气气的。”家住西安市城南的张云说,“如果要总结,那就是融洽相处。”张云和丈夫贺建刚都是独生子女,6岁的儿子平时由双方父母轮流照顾,这个典型的“1+2+4”家庭能相处融洽,张云说:“这离不开长辈们的包容。”
“有一次我爸生病,老公忙前忙后照顾,我爸说这都是建刚的爸爸把孝道的家风传承得好。”张云说。贺建刚说,虽然孩子还小,但也从平日里家人的相处中对孝顺有了认识,上次奶奶生日,他还给奶奶准备了生日贺卡,让全家人都很惊喜。
85后新婚小夫妻:
老公挣钱老婆花也是传承
而85后武静的回答就有些“调皮”了,她认为“家风”就是老公挣钱老婆花。
武静去年结婚,这类小家庭的“家风”自然没有传统大家庭的那般厚重。武静说,她和老公都是85后,双方父母都在陕北老家,婚后为了腾出时间照顾老公,原本当律师的她就只做法律咨询,“两个人居家过日子,都太忙了就没人顾家了。”武静说:“男主外女主内这种中国传统婚姻观是有道理的。老公辛苦挣钱,我放弃一点事业,照顾好家里的琐碎事,守护好这个小家,做到和睦相处,不让父母操心,就算是传承家风了。”
最爱彼此宽容 最烦互相抱怨
尽管这对85后小夫妻没觉得传统意义上的家风存在,但在办公室与同事讨论时,大家才意识到:家风这俩字,现代人虽不会挂在嘴边,但却会于无形中受其影响。
比如25岁的同事小王认为自己家的风格就是民主,家里遇到什么事,爸妈都会叫齐孩子们开会讨论,从来不强压;而46岁的老张对家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长幼有序、家长权威,“我家老爷子70多岁了,现在发火了一瞪眼我也发怵,不敢争辩”。
谈及最喜欢的家风,大家谈及最多的是一家人能互相体谅、坦诚、信任,老话说家和万事兴,而相互体谅、互相释放善意,是家和的前提。
谈及令人讨厌的“家风”,相对成为共识的是一家人相互抱怨、习惯性发牢骚,“互相指责抱怨也会成为一个家庭的风气”,这种风气会让家庭成员都很难受,也会影响到为人处事的心态。
家族影响弱化 传承愈显重要
此次央视街头提问“家风”,也引发不少市民热议和思考。
“个人觉得家风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家族的性格特征,这由多种原因形成。”西安市民韩先生说,如族群职业、社会地位等,现在家庭单元小到一两个人,家族意识不断被消减,此时谈家风怕是比较困难。
网友“JasonLee”说,城镇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加速了人口流动,另一方面也瓦解了传统的“家族”,一家人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工作生活,各自独立的空间影响了“家风”的形成,家族影响不能说没有,但已经弱化了很多。对此,知名文化学者张颐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诗礼传家的内涵会随时代变化,但核心价值不改。现代社会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弘扬好的传统家教可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
对此,不少市民表示认同,并表示,越是这样越显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我会好好想想、总结一下从长辈身上学到的,和该传承给孩子哪些性格品质。”有市民这样说。
影响过我们的家风家训
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家风经历了怎样的塑造与改变?哪些家风和家训影响过我们
•“五常八德”:儒家思想为传统家风渊源
家风又称门风,在中国传统的封建家长制度下,中国人非常注重庭训家教,家风有曰耕读传家,有曰积德行善,有曰仁孝清廉,中国古人的家风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至深,可大致总结为“五常八德”: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八德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颜氏家训》:传统中国家风宣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思想家颜之推为了告诫子孙不可自恃门第、骄逸怠惰,同时也希望子弟能将士族门风维系不坠,写下约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总共有一百二十多种,“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
•《曾国藩家书》:教儿女辈“勤俭谦”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包含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在其家书中,立志之论甚多,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
•《傅雷家书》:中国知识分子的家教心得
以书信传承家风闻名的,还有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傅雷家书》摘编了他们从1954年至1966年5月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186封书信,其中最长的一封信有7000多字。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本报综合)
家风是什么
不只嘴上说说
近日,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特别策划,采访路人家风是什么?只需要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
如果不是这个节目,说到家风,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些大门大户人家,家里一条,二条等等明文规定的家规,并必须严格执行,一旦触碰,轻则打板子,重则逐出家门。但被记者一问,一解释,似乎我们平民老百姓家中也存在家风一说,这些家风就在于我们平日的言行,并一代代传承下来。
看了节目,一些孩子可能会问,我们家的家规是什么呢?大人们可能会和颜悦色地说“吃饭的时候不许说话”“要多看书多读书”“要按时睡觉”等等,但这些规定只不过是一些大人们对孩子的希望,而自己却在不经意间常常触犯。由于工作忙,夫妻在吃饭的时候会讨论这,讨论那;闲暇下来,从来不看书,坐在电脑前玩玩游戏;因为看电视、电影,或者工作原因经常不按点睡觉,这样言传但不身教的规定有用吗?这样只是说说自己不做的行为能成为家风吗?笔者认为,这在孩子看来,可能又是大人们说话不算数的一种典型行为。
笔者认为,当孩子们问到家风的时候,长辈们应该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说出的话不仅是对孩子,也是对自己。孔子说:一日三省,对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三省可能太多,睡觉前反省一下,自己今天在孩子面前做了什么?有没有做到自己所说的那些家风,这一省却是可以做到。
电视、新闻上都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但他最根本的是一个家庭的成员,是家族传承的接班人。孩子的教育很难,没有人敢说这样教育孩子肯定对,也没人敢说那样教育孩子肯定错,但家长以用行动去影响孩子,用身教的方式肯定比仅仅言传要好是毋庸置疑的。
家风是什么?央视的记者在问路人,电视机前的我们在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