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各领风骚。当今华夏,传承不绝。诗,用于抒怀,用于传教。用于引导后代。总而言之,诗词历史悠久,诗词给人导向,诗词传承不朽。
家喻户晓的《唐诗300首》成了孩子上手的第一本书籍,不在它有多贵重,而在于它的意蕴深厚,少年,中年,老年,不同的时间段所读出的情感内容大相庭径,它总能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似《论语》那般表面,它的价值在于深奥,所谓文章憎命达,又在诗词中生动显现。这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坚忍,是饱含热泪与鲜血的作品。
李杜文章万口传,终不敌对苏轼的钟情。他的诗中,苦中有甜,是不易与心酸的豁达。他的一生遭贬多次,颠沛流离,而他每次都能以“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坦然应对,“一 蓑烟雨任平生”,最终“ 也无风雨也无情”。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终而成就东坡的美名。在如此逆境中著作《赤壁赋》顺势而生,又被贬惠州时,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坦然而对。继而被贬的儋州成就了他”问如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绝美开朗。苏轼的诗中饱含乐观,饱含着对生命的热爱,以史鉴今,今天的我们何妨去学习苏轼呢?悠久诗词,传承不朽,诗词带来的又岂是仅仅的豁达乐观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是个人的保护伞,古代文人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因而他们的诗词中又饱含无所畏惧的爱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责任和使命感充满内心,因而便产生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凭轩涕细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共欢颜”的杜子美……诗词创意境,改风气,传精神,使得古今相栖共生。
试看当今社会,繁杂无章,一场新冠疫情打破了原有的秩序。然而却体现全球诗词的力量,“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不仅助力医护治疗,也助力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诗词之间的力量可见-斑,诗词因此不朽。传承诗,词文化得以延续,精神得以弘扬,文明得以发展,悠久诗词,终将传承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