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当下所用最响亮的词汇之一,口号式的“我行”,“我能行”甚至成了口头禅。自信,说白了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什么?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想办的事能办成,甚或办的很成功。比起不自信,这是一种飞跃,但这仅仅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至多是成功的起步。这种成功,绝非当下,更非所有的事。有信心,是一种自我鼓励,是一种积极性;自信,是一种信念。但,积极性也好,信念也罢,重要的是付诸行动且持之以恒。空谈误国,包控自信。有自信又肯付诸行动的人才是自信者。自信能促进成功,自信者可能成功,但自信未必成功,自信者也绝非一定成功。成功的因素很多,自信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自信未必成功,但失去自信则一定失败。当然,不成功也不意味着失败,从这一意义上看,不失败,也未尝不是一种成功——此时的自信便是一种信念。所以有人说自信关乎命运,“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海伦.凯勒)。
自信,于不同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景,表现不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为官者用人的自信(由为臣者为皇上献策的“疑则勿用,用则勿疑”演化而来,);道家思想的知足常乐,是常人与世无争的自信;看似脱世思想的难得糊涂,是超脱处世哲学的自信;大智若愚,是智者的自信;知难而进,是创业者不服输的自信(诸葛亮说,“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所以才有成大事者的知难而进之说);知难而退,是自知之明者为了自保的自信;勇于担当,是承担责任的自信;急流勇退,积极地说是让贤者的自信,消极地说是避祸者的自信;以和为贵,是勇敢者的自信;谦卑,是有实力的自信;沉默,是或自保,或反抗者的自信;辩论,是对某一命题独立见解的自信;沉着,是危机时刻的自信,因为沉着可以降低焦虑与紧张,从而可以从容自如,赢得缓冲机会;勇气,来自冲动往往失败,来自自信则大都成功。
自信的基础是自知,自知之明是一种理智,是一种智慧。自信也需要知己知彼,“己”是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彼”是“己”要做的事情,要完成的任务,是要克服的困难,要达到的目标。若此则自信必适度而真实,由自信而激发进取与拼搏,方有成功。人生,用中国文化讲是立志,修身,处世。立志是选定方向,志在必得才是自信,势在必得则是接近成功,志大才疏看似自信,实则没有自知之明,久之必失信。自欺欺人式的自信便是阿Q精神胜利法。自信,就是不轻言放弃,就是在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便指此意。自信,如同执着,要理性,要有度,不然便是“一根筋”,自信变成了自负自傲,执着变成了执拗顽固。盲目的自信则是无知。可以想见,口头禅式的自信则必不成功,因为这种自信或是心虚的遮掩,或是骄傲的流露。而过度的自信则会引发焦虑与紧张,从而失去自信。自信也需要低调,高调的自信其实是示强,就是自负。
自信,不是表现在口头上,也不是姿态,而是一种状态。所以,一个自信者的表情,言语,动作,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能是自信无意间的外露,并且进一步促进自信。从这一角度说,自信不止是一种成功的方法,而是一种修养,一种性格,一种气质,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