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以期盼为题的作文_450字
几年以前的一个暑假,整个城市都流行滑滑轮,看着身边的朋友都会滑,有的甚至是高手,我心里痒痒的,缠着爸爸给我买。爸爸“无奈”之下,答应了,但提出了一个要求——买了之后,必须得认真学,要学会,学好才行,不能半途而废,我满口答应了。由于爸爸出差了,过了几天还没给我买,我期盼着爸爸早已天回来。盼星星,盼月亮,爸爸终于提着一双滑冰鞋回来了,我整晚都没睡好,盼着天早点亮,我要穿上那双鞋,去试试。第二天,我信心十足,认为非常简单,不用学多久肯定就会,但,往往现实是残酷的,在我摔了无数次跤后,也只有一点点进步而已。心中有种失落感,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很不理想,有点想放弃的念头。这时,爸爸走过来,拍拍我身上的灰,摸摸我的头,对我说:“练半个下午,能站起来走几步了,已经很不错了。”这时,我的激情又来了,自己轻声地嘀咕着:“怎么能放弃呢?我已经答应爸爸了的,而且还要练好才行。”在跌跌撞撞中练习了两周,虽然我的动作不熟练,但我的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期盼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可以小心地“上路”了,甭提心中那种成就感有多大。其实,我们都有自己的梦想,期盼着都能实现。期盼着自己的学习成绩更好,期盼着自己能早日长大,期盼着自己能学会更多。期盼是心中的希望,有时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期盼着自己的未来,让我们向前迈开自己坚定的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