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月谈上看到说现在的社会诚信已陷入了“囚徒困境”的恶性循环,即人人渴望诚信,但人人害怕被不诚信行为伤害,于是倾向于采取不诚信行为以自保,结果导致整体诚信环境更为恶化,人人利益受损。
联想到近来接连发生的老人跌倒无人相扶的惨剧,确实是折射出了一种复杂矛盾的社会心理。路人并不是由于冷漠、没有善心而不去扶跌到老人,而是怕伸出手之后换来的是伤害。毕竟不管是看新闻还是自己生活周围这样的前车之鉴不胜枚数,原本老人跌到路人去扶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已经复杂化了,助人为乐的美德上蒙上了阴影。;理应得到全社会救助的老人,缘何成了名副其实的“弃儿”?或许是因为4年前南京“彭宇案”的后遗症一直都存在吧,更何况之后还有诸多类似的案例发生,所以路人选择沉默。
学者说,从某种程度上,之所以会出现“彭宇案”等案件,是因为功利性目标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代生活的主导,甚至是唯一目标。群体道德的滑坡的形成就是因为功利主义首先成了人的主导,随即人与人之间形成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在功利性的主导下,人实际就成为了一个工具,“扶我时是工具,扶完了还有用,就继续当做工具。”
大量的不诚信事件,已深刻改变了一些民众的价值认知与行为预期,许多人走进了一个渴望诚信却又被迫不诚信的怪圈。到底该如何去走出这个怪圈,需要社会各方人士去深思,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探索,需要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