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贫困问题的战略举措。为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意见,市委组织部、沙坡头区党工委抽调各部门得力人员,在沙坡头区5个移民区11个移民村建立了工作队和工作组,开展驻村工作。即日起,本报特开设“驻村日记”专栏,刊登各工作人员驻村过程中与移民相处、为移民办实事的感悟、感受等,敬请关注。
时间:9月9日
地点:沙坡头区宣和镇兴海村
人物:驻村干部李娜
今天是中卫农村商业银行下村办理贷款手续的日子。早上,我和组长进行了常规入户,对a区房号为31号至75号的移民户进行了入户调查和表格登记,随后向临时村部了解了各项任务完成情况。截至中秋节放假,该银行为207户移民办理贷款手续,放款共414万元;羊圈建成300个,在建20个;羊只补栏380只。
我们走访的移民户中,羊圈有建成的,有墙面建好但未打顶的,有正在建的,还有部分未动工的。从羊圈的建设和贷款的办理情况可以大致分析出村民的经济条件和外出务工情况:一是圈舍建好但无意愿贷款的,一般是村里条件最好的移民户,有意愿养牛羊但经济条件较宽松无需背上贷款负担的,特殊情况是无贷款还款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等;二是圈舍建好或在建的、意愿贷款的移民户,一般为有还贷能力的条件次好的移民户;三是未建羊圈的移民户,一般为条件次好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移民户。而条件较好的移民户大部分因住房紧张而自建房。自建房有着回族特色,用瓷砖拼贴好外墙面和地板,用色彩鲜亮的钢窗框架修饰外观,看起来十分宽敞明亮。部分条件稍差的移民户也纷纷根据自身情况对院落、住房、菜园等进行了一定改良,尽量使居住环境适意美观。一些院落的四周,甚至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映着菜园里郁郁青青的蔬菜,格外有生命力。相信,对生活有着如此浓郁的希望和热情,移民群众一定会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结果。
【篇四:民情日记:我的帮扶对象民情日记】
4月17日的早晨,春雷阵阵,黑压压一片,暴风雨就要来临。今天是县商务局“二对一”帮扶第三组下乡的日子。8时30分,在商务局副局长谢四洋和扶贫专干邓超军的组织下,我们一行10人准时在局院子集合,前往花门镇黄山村,开始我们的帮扶之行。
一路上,我们冒雨前进,猜测着自己的帮扶对象是什么情况?该怎么样帮助他们?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顺着邓超军所指的方向,前面就是黄山村,这个村与我们刚经过的村子有点不一样,位置显得有点偏僻.远远望去,很少有醒目的瓷砖房,房屋密集而不起眼。走近了,与村支书、花门镇的干部进行了简单的交流,立即前往空巢老人赵校平家,我们来到一栋又矮又破的土砖房前,土墙在风雨的长期侵蚀下显得泛白,跨过门槛,稍高一点的人得低着头才能不被碰着,地面潮湿而又高高低低,昏暗的光线下坐着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听村支书说明来意,老人显得很是激动,谢局长亲切地询问老人的有关情况,与老人聊起了家常,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并反复叮嘱有困难记得随时打电话联系。
来到第二家是留守儿童赵琳家,因上学没有见到本人,她今年12岁,听村支书说赵琳母亲因犯肝癌病逝,父亲经受不起打击,长期外出几年都没有回家,不知所踪,靠年迈的爷爷奶奶养活,今天又碰上奶奶突发病情,去了县人民医院。这使得我们的心中有些许遗憾,并不免为她的家人和前途担忧。
当看到和听到这些情况,我们的心被深深震撼了,谢局长连忙把我们召集在一起,传达了他的一些想法:这次帮扶行动不能只流于表面形式,单纯只为了送慰问金,走过场,仅仅代表自己来过,而应多同他们了解与交流,聆听生活中的难处,并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帮他们解决1至2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要以情帮扶,以行动帮扶。用一种心态,把我们的帮扶对象当成是自己的“亲戚”。是啊!只有亲了,才会发自内心的去帮助;只有亲了,才会常常记挂;只有亲了,才会把帮扶当成一种责任;只有亲了,才会成为他们的贴心人;只有亲了,帮扶任务才算是有了成效。
我们冒雨步行,穿梭在需要帮扶的对象家中,继续着帮扶任务。每到过一家,我们的心情就变得越来沉重,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不得已的困难和苦楚,日子过得很是艰难,但他们的心都是这样的纯朴和热情。
中午12时,我们结束了帮扶行程。在回程的路上,我们积极讨论,谢局长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总结:此次帮扶,对各自的帮扶对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送上了慰问金,下一步的帮扶工作做好民情联系卡,把帮扶对象的姓名、年龄、性别、现状、收入来源、目前存在的困难、对帮扶工作的期望等情况进行统一摸底调查,要求每个帮扶队员制定好下一步的帮扶计划与实施方案。
虽然这次帮扶力量显得那样微薄,但有他们期盼和信任的目光,帮扶之路,我们会义无反顾的继续前行。我的帮扶对象,我的新“亲戚”,我们一定会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