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双方的力量对比也颇值得玩味。
内战爆发时,共军正规军大约有一百二十万,国军大约有四百三十万,且装备不成比例,且国军海陆空三军俱全,共军只有陆军一个军种。但是且慢,我们来分析一下国军的构成。国军的四百三十万军队中,真正忠于中央的军队,大约七十万,也就是我们一般称呼的中央军,其余的三百多万为地方武装或杂牌军。中央军中,真正武器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后勤保障好的,不过五大主力加上十一师、二十五师、第一军等几个有限的部队,其余的,均存在武器差、后勤保障不完善、作战经验差等情况。至于杂牌军,那就更复杂,有些杂牌军或地方军,比如桂系、山西的阎军、华北地区的傅作义军,还比较能打,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筹款渠道和武器来源,有的还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所谓的能打,也只是在杂牌军里比较,和中央军是不能比的。有些地方部队,比如滇军、西北的二马军,基本就没参加战争(滇军有一部分被调到东北参战,约为一个军)。有些杂牌军介乎于中央地方之间,比如薛岳,总体上是支持中央的,打仗也很卖力,但装备各方面参差不齐,战斗力时强时弱极不稳定。尤其是,蒋介石歧视杂牌和地方军的做法太过明显,使得杂牌军不但战斗力差,对中央不满,更严重的时,杂牌军极其容易战场倒戈,比如辽沈战役的滇军曾泽生,济南战役的吴化文,均对战役产生了决定的影响,至于傅作义部二十余万人全部起义,更是直接结束了国军在黄河以北的统治。
杂牌军除了直接在战场倒戈外,在重大战役中,往往出工不出力,保持实力,这一做法,使中央军直接遭到解放军优势兵力的包围并有充足的时间歼灭。比如孟良崮战役,中央军七十四师遭到华野三十万大军包围,几十里外的国军各部除了黄伯韬率二十五师死战之外(顺便提一句,黄伯韬非黄埔出身,但其人作战勇猛凶悍,对蒋忠心耿耿,不亚国军五大主力,在与陈粟的较量中多次占得上风,最后在淮海战役战败自杀,其属下二十五师给解放军造成了淮海战役最重大的伤亡),其余各部军裹足不前,甚至连同为黄埔系的李天霞也坐看七十四师被消灭,国军中的内耗由此可见。反观解放军,全国一盘棋,真是指哪打哪,毫无二话,而且富有牺牲精神,肯为大局作想。从部队性质上说,解放军虽也有主力、地方的区别,装备略有不同,但在政治、经济待遇方面完全相同,解放军高级将领均由红军经过长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一路打来,身经百战,百炼成钢,其作战的协调性、服从命令的坚定性及自觉性,均远强于国军,而且解放军确实做到了官兵平等,军内经济公开,政治平等,战士士气高昂,这些,都是国军完全不能比的。因此,从绝对数量上说,国军超过共军,但从局部战场来说,共军超过国军,且共军团结一致,没有内耗,执行命令坚决。
国共比较的另一个巨大差别,是国军的腐败和共军的清廉。当然,国军的腐败不等同于四大家族的腐败。我们也许可以说,四大家族没有传说中那么腐败,不过是宣传而已。但克劳塞维次曾经说过:战争的目的,就在于使用一切手段以达成战争的胜利。同样的,宣传也是一种手段,在战争中,所有可以利用的全部应该利用,解放军宣传战的胜利同样是一个巨大的胜利,战争是你死我活的事情,没有那么多道理好讲,打赢是第一位的。当然,话又说回来,当时的情况,确实是国军腐败共军清廉。国军的腐败表现在国军的长官,尤其是一些杂牌部队,吃空饷、克扣军粮、虚报战果,普通士兵经常吃不饱饭,军费则掌握在姨太太手里,黄仁宇曾经说过:美军将军被打死,对美军战斗力基本没有影像,国军一个姨太太被打死,部队立刻崩溃。吃空饷甚至使军队的数量都查不清,一个师报上去一万人,实际可能只有六千人,要六千人去达成一万人的战术目的,不出问题才怪。应该说,国军的腐败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反省大陆失守的教训,第一就是腐败,尤其是军队腐败。反观解放军,确实是官兵一致,没有贪污现象,干部都非常清廉,勇于献身,仅此一项,就足够招来全国人心。具体到军队,一支贪污成风的军队怎么可能打胜仗。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国军几乎全部败仗,连平手都难遇到,说明这支军队已经腐朽了,虽然也有些国军将士抱有理想主义信念,打得很勇敢,很壮烈,但绝大部分国军已经如满清八旗一样腐朽堕落了。
当然,中央军战斗力低下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其主力在抗战初期被日军消耗掉了,一支军队是需要传统的,国军缺乏传统,缺乏历史,五大主力中的新一、新六从建军到被歼灭不过四五年,缺乏历史使士兵缺乏荣誉感,军队装备虽好,但战斗力却不强,容易崩溃,这也算是国军失败的原因之一吧。
时至今日,往日的战争风云已经烟消云散,伴随着我们的是一派歌舞,但我们作为国家科技前沿的科研工作者,也一定要居安思危,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家的安宁和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仔细阅读了王树增的《解放战争》,内心波涛汹涌,仿佛在我的眼前再现了近代中国史上最为壮烈的,最具有意义的传奇战争,这本书是以大量当时国内外记者的记述文字、档案资料和有关人员后来的忆述的作品,真实地勾勒出了解放战争的许多历史画面,并总结出,在这场改变中国的命运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最终战胜国民党,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国民党军,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人民群众的支持、意志、智慧和力量,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这是一部用今天的目光审视昨天的战争,进而思考共和国壮丽诞生的史诗。
我还记得其中还有一个故事:那时,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想把位于陕北与晋北交界的佳县打下来,以缓解胡宗南大军进犯陕甘边区的压力,但临战却发现,胡宗南部已将这一带抢掠一空,部队由于极度缺粮根本无法打仗。毛泽东计算了一下,如果仗打三天,部队就需要12万斤粮食。他请来佳县县长张俊贤,让他想想办法。张县长说:“把全县坚壁的粮食挖出来,够部队吃一天;把全县地里的青玉米和谷子收割了,还可以吃一天;剩下的一天,就把全县的羊和驴都杀了!”
战役打响了。佳县百姓的支前队伍扛着拉着从各家各户凑来的粮食、驴和羊,共产党官兵打到哪里,他们就一步不离地跟到哪里;而在战场的后方,佳县百姓吃的是树叶和树皮,这些都吃光了,就吃观音土。战后很长时间里,这个县都看不到羊和驴。毛泽东十分感动。他给佳县县委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
在读完《解放战争》之后,我觉得“人民决定成败”就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它令我想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家喻户晓的,同时也是毫无疑问的历史规律。这部作品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写毛泽东的“兵民是胜利之本”在战场上的所向披靡,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大生产运动,写山东战场、东北战场,支前百姓浩浩荡荡的队伍。与此对比的是,国民党“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的种种现实。广大人民的倾力支持使得这场战争成为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解放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奇迹。内战初期,国民党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大大超过共产党。在军事方面,国民党军队达470万,美式装备;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只有127万,且装备简陋,只是“小米加步枪”。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当时的世界,都认为这场战争的胜负没有悬念。可战争却在短短的4年里来了个大翻盘,令所有人膛目结舌。国共军事力量如此悬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的胜利呢?然而这一切根本无法用军事理论去解释。但偶然中体现的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团结了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愿望的先进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一切革命力量,实行了符合中国人民要求的一系列政策。
时至今日,往日的战争风云已经烟消云散,但是,我们绝不能忘了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而不是乐不思蜀。现在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长大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国家的安宁和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斗争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方式,而战争又是其中最直接最暴力的,他集中体现了我们人性的丑与美。但话是这么说,其实除了统治者、战争狂人和无知无畏者之外,大致是没有人喜欢战争的,管他社会进不进步,我是来打酱油的,关我屌事!老百姓都是这么想的,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另外就是战争的正义性很多时候其实我们无法正确地判断,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战争本身是带有破坏性的、摧毁性的,他席卷一切,势必造成巨大的方方面面的伤害。所以,有时候战争正义性的判断并不仅仅与发起战争的目的有关,而还与战争的破坏程度息息相关。所以,战争很多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好东西,看战争史的时候我们要树立这样子的观念,要有反思的精神,即使很多事情已经过去了,无法挽回,我们也应该在战争的过程中吸取其中的教训。
这是我看战争史的一点心得。至于说在战争史中我们要反思些什么东西,我觉得很复杂。我只能说几个例子,譬如说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政权存在的法理性、其受民众欢迎的程度;可以看出各个政权所实施的政治、经济政策正确与否,可以看出战争中双方主要将领尤其是直接指挥的将领的个人能力,还可以观察一下战争对双方造成的影响,以及战争最终的后果。
解放战争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我始终觉得这是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至少他决定了我们120xx年的命运,解放战争双方的输与赢,决定了1949年或者别的一个什么年份之后120xx年我们的政治制度、文化经济、生活习惯。也决定了很多人的爽与不爽,决定了我们今天到底是流落街头,还是高高在上。
《解放战争全纪录》其实是一本很一般的书,他的腔调比较老,观念比较旧、思想虽然激昂但是神经麻木,但贵在他保存了比较多的资料(即使很散),至少是一个官方资料的汇总,很多地方写得很细,虽然经常有健忘症,很多文句重复出现,但至少表明,他愿意提供给读者完整的详细精确到个位数的资料。这本书的缺点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太偏颇了,太公式化了,严重的革命样板戏残余的感觉,这也就是我这篇文章起这么一个题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