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是高考的重头戏,得分率一般在60%以下,谁抓住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谁就抓住了高考的主动权,而写人记事类散文文本在高考中选用比率较大:2007年18套试题中,写人记事的13篇,达72.2%。其中记事的9篇;写人的4篇,有上升趋势,而江苏卷05年为社科论文,06年为写景状物的文本,07年为记事类文本,08年写人类文本的可能性较大。现就写人记事类散文的一般特点及阅读对策简述如下。
一、写人记事类散文的一般特点
散文按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写意、议论随笔等四大类别。记人叙事类散文的特点,一是写真人真事,不虚构不夸饰,语言朴实,感情真切。如2007年湖南卷《忆刘半农君》,北京卷《湿湿的思念》。二是叙事可完整可零散自由灵活,以零散的居多,零散才见出散文“散”的特点。
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它从一个角度选材,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塑造人物形象或以中心事件为主来反映生活的本质特点。
常见的写作技法有
(一)修辞手法
1.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比喻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出现的比例最高。
2005年全国卷Ⅲ第14题: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2.拟人:将所描之物(景)赋予人的特征,具体形象,抒发喜爱赞赏之情。
2007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3.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2007全国卷Ⅱ第17题: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
答案:古代的海南岛被当作险恶之地,流放到此的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民掌握政权之后,海南岛成为新天地,归国华侨在此安家立业,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
古时候老百姓把鸭脚粟、天南星当作粮食,生活很悲苦;现在的农民用它喂畜牲,且有比它更好的饲料。
4.反复:语意连贯,强化所抒之情。
5.引用:用之议论更能深化主题;用之抒情能使文章内容丰富典雅。
5.修辞综合应用
2007全国卷Ⅰ,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二)表现手法
1.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2007年四川卷第15题: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
答案: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作者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意在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
2.描写。
肖像描写能以形传神语言,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个性特点;心理描写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其思想,有时揭示主题;景物描写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有时可推进情节;白描能简洁传神;细节描写能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
3.烘托即烘云托月的写法。
4.反衬:与烘托一样都是为了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5.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6.线索:作者选材,描写,记叙或议论的脉络,其作用是环环相扣,连接紧凑。
(三)谋篇布局技巧及其作用
从叙述方式上看,插叙能丰富内容、深化主题,使情节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使情节波澜起伏。补叙是补充解释,使内容完整、清晰。
从关键句段的安排上看,主要有篇首、篇中、结尾。篇首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作对比。篇中段落的作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结尾的作用:①感情升华;②主题深化;③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
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恰当的议论点明题旨,画龙点睛;直接抒情淋漓畅快,一吐为快,间接抒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二、阅读对策
鉴赏写人叙事类散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就是要明确作品写了什么(主题),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方法(语言和技巧),为什么运用这些方法(观点态度)。而这些都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正确理解、确认、整合文章内容是鉴赏评价的基础。
要善于“内引”,做到不离层、不离段、不离篇,学会借助语法知识(“结构复杂的句子”),学会借助修辞手法(“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还要善于“外联”:由文本联想到所学的有关作品的背景,作者及社会生活知识,展开知识迁移。
就阅读整篇文章而言,一般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①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②读懂题干,包括题干中的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③确定答题的有效区间,理清与试题内容相关语句的关系;可用铅笔将有关词句标识出来。④理清思路,确认重点。将每段的中心句,文章的主旨句,表示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词句圈划标识,抓住“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路,确认文章主题和感情基调。⑤整合词句,分条作答。散文阅读题以简答题为主,作答时要注意整合关键词、中心句等词句,分条列出,清晰明了。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金子的呼唤
武俊瑶
①又是夜深人静的秋夜,窗外的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秋风透过窗棂钻了进来,掀动我面前的稿纸,掀得我的心也跟着那稿纸微微地颤栗。于是,我恍惚看到父亲单瘦的身影闪进门里来,就站在我的面前,默默地望着我。
②父亲在世的最后一年,他的肺气肿已到晚期。我那时在离家三百多里的永州工作,一次接到弟弟的电报,我连夜赶回家里,见到父亲时,他已经瘦得只剩一把骨头,静静地躺在床上,就像屋里那盏明明灭灭闪着昏黄灯光的油灯。我取出带回的糕点喂他吃一点,他却缓缓地摇着头,不停地咳嗽,声音低微而嘶哑地对我说:“你回单位去,不能耽误工作,我这点咳嗽不要紧的!”他说话声音十分微小,只好艰难地用手比划着。我泪如泉涌。这就是常年累月起早摸黑面朝黄土背朝天,含辛茹苦,严厉而慈祥,把四个子女培养成人,梦想晚年享享清福而未过上一天好日子的父亲么!
③一九七四年五月的一天,我接到父亲病危的电报,立刻赶回。到家时,父亲已经奄奄一息,见到我回来,就挣扎着要起来。他那时已经知道自己不行了,暗淡而滞呆的眼睛里仿佛渗出几颗泪珠,捉住我的手说:“我不想死!”我听了这话,眼泪夺眶而出。我是长子,是父母四个孩子中最令父亲喜爱的一个,他从来都是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在那个时刻,他还满怀希望地告诉我他不想死,可是死神已在他的床边敞开了大网。我们预备第二天一早就送父亲到六十多里外的衡阳去治病,不料父亲就在当晚去世了。
④我幼年时,严厉的父亲何曾违拗过我的愿望
⑤大概是我五岁,正值抗战胜利,离村子二十里路远的车江镇演戏庆祝。人们奔走相告,扶老携幼,相约而去,我就要求父亲带我去看戏。那是秋天,天正下雨,有病的父亲说不要去了。我哭着坚持要去。父亲拗不过,就对我说:“要去你自己走路去,我可不背你。”我欣然答应,可是走出村子没多远,我就走不动了。我不敢看父亲,父亲却一声不响地在我面前蹲下来,把他略显单瘦的背脊给我,一直将我背到镇上。那天,看戏的人特多,我们去得太晚,黑压压一大片人,我们根本无法挤到前面去。父亲踮着脚尖把我举起来,让我骑在他肩上,两腿紧紧夹着他的脖子,这样我就可以清楚地看台上的戏。我看到精彩处忘形地扬起小手欢呼起来,身子在父亲肩上一晃一晃的,记得父亲的脖子上是湿淋淋的,连我的裤子都被润湿了。我懂事以后,我才想到父亲那天根本就没有看到戏,他一直踮着脚尖站在那里。直到下午看完戏,他再一声不响地把我背回家来。父亲去世了,我这颗心就像缺了血脉,我这棵树苗就像断了根本。
⑥一九五九年冬天,是我读师范的最后一年,日子愈苦了。我从衡阳回到家,母亲问我在学校吃不吃得饱,我说学校的菜一点油也没有。其实家里也已经好几个月没有食油了。父亲一声不响地听我们说话,后来他默默地走出去了,一夜没回来。他那时在生产队的油坊榨油,那是一种很原始的手工作坊。平日要依靠七八个身强力壮的大汉推动沉重的榨油车才能将油籽榨出来。可是那一夜父亲一个人在油坊里,把已经榨干的油枯重新码到油车里,独自一人推动那沉重的油榨,整整榨了一夜才榨出几两油来,早晨交到母亲手里,叫母亲炒点有油的菜让我带到学校去吃。我一直不敢想象父亲一个人在那油坊榨油的情景。父亲是那么单薄、那么瘦弱,他是用了怎样的力量从油枯里榨出来的呢?我吃到有油的菜,觉得那不是从油枯里榨出来的油,而是从父亲营养不良的单瘦身躯里挤出来的血。
⑦今年清明,我去祭奠父亲。在父亲那芳草萋萋的坟前,我忽然想,父亲如果活着也还只有八十多岁。如今十九年过去了,我们大家都好了,这样的日子是父亲生前做梦都想象不出的。可是苦命的父亲呢?他已在黄土堆里永远地沉默了。
⑧春雨潇潇,打湿了青山,打湿了绿树,打湿了父亲的坟墓,也打湿了我的衣襟。然而,我却一动不动地默然而立。绵绵春雨,把我的心也打得湿漉漉的了。
1.第⑧节中的“湿”字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2.联系文章题目,谈谈你对“父亲去世了,我这颗心就像缺了血脉,我这棵树苗就像断了根本。”这句话的理解。
3.简析第④段“我幼年时,严厉的父亲何曾违拗过我的愿望?”在文中的作用。
4.任选下面一句话从艺术手法上加以赏析
(1)“我看到精彩处忘形地扬起小手欢呼起来,身子在父亲肩上一晃一晃的,记得父亲的脖子上是湿淋淋的,连我的裤子都被润湿了。”
(2)“父亲是那么单薄、那么瘦弱,他是用了怎样的力量从油枯里榨出来的呢?我吃到有油的菜,觉得那不是从油枯里榨出来的油,而是从父亲营养不良的单瘦身躯里挤出来的血。
”
参考答案:
1.答:第一问前四个“湿”字是春雨淋湿的意思,最后一个“湿”字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是心情沉痛的意思,这五个“湿”从具象到抽象,从自然现象过渡到人的内心世界,营造了抑郁的氛围,升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化了主题。
2.答:作者在这里用了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父亲是自己生命的源泉,是巨大的精神的支柱,他用博大的父爱贯穿了儿子成长的整个历程。这种爱这份情如金子般弥足珍贵,然而,父亲却永远离去了,他的辞世给作者带来了巨大伤痛,因此作者深情地呼唤。
3.答: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文父亲临终前有一种强烈的求生愿望,寄希望于我,但是当晚便去世,“我”未能满足他的愿望。于是自然引出幼年时严厉的父亲不曾违拗过我愿望的事情。
从情感上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不能满足父亲临终愿望的深深歉疚及对父亲深深的崇敬与感激。
4.(1)答: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兴高采烈,表现了父亲为我付出的艰辛;且两者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父爱的伟大,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鲜明。
(2)这几句话通过心理描写的方法,真切细腻地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先用了一个疑问句,说明父亲单薄瘦弱、力量小,榨油难以想象,突出了父爱的神奇伟大;再通过“不是……而是”的句式加深了作者对父爱的认识,升华了作者的思想感,从而突出了父亲的伟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