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东门小学 朱涵成
一个学生从入学启蒙到小学毕业,不知要写多少篇作文,作文已经到了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无事不写的地步。语文老师和家长也为此煞费苦心,可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到头来却很少有学生不讨厌作文,不害怕作文。写作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有了惧怕畏难的心理,就很难学好。我们不禁要问:作文,为何白了少年头?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坦言:“语文教学的现状很不乐观,有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低下,甚至研究生不会写文章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作文教学中这种动机与效果的极大反差,投入与产出的很大悬殊,迫使我们去思考:如何让兴趣为作文插上双翅飞翔,让学生神游四方,上下求索,把他们从作文的苦海中拯救出来,变“厌写”为“愿写”,变“苦写”为“乐写”呢
一、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消除惧怕作文的心理
记得五年前的一天,我在上海书城购书时,无意间被作家李白坚的 快乐作文 一书深深吸引住了。该书主要介绍了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教学生写作的有效做法。我浏览之后很受启发,心想: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为何不能学着李老师的样子,尝试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写作指导呢?心动不如行动,从此我便开始了游戏作文的实践与探索。
就拿“玩硬币”这个游戏来说吧。一次作文课上,我拿着一只装有硬币的盒子,先摇了摇,让同学们猜猜看,这是什么?大家一下子就猜出了是硬币。于是我把这些硬币发给同学们,让他们四人一组观察硬币,并提出了观察的要求。我对他们说:“同学们,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不但要用眼睛,而且应该用你们的鼻子、耳朵、舌头和双手。现在请大家仔细地观察手中的硬币,不但要注意它上面的花纹图案,还要注意它的大小、厚度、重量、颜色和硬度,甚至还应该注意它的边饰、字迹和气味”。同学们听后兴致都很高,个个都跃跃欲试。活动开始后,有的同学认真地做着笔记,记下硬币的特点;有的同学则把硬币放在一张白纸的下面,用铅笔把硬币的轮廓拓印下来……大家互相合作,忙得不亦乐乎。十分钟后,我宣布观察结束。然后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玩硬币”这个作文题目,我边写边对他们说:“这篇习作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写,现在先请大家写 ‘看硬币’这部分,请你把刚才看到的硬币的形状、样式、特点等写下来。”同学们听后,都在纸上快速地写了起来。我发现有些同学由于观察仔细,写了八九行还没有停下笔。等到大家都写完后,我就请了几个同学进行交流,并请大家进行点评。在此基础上,再让大家进行了修改。接着,我们又做了“听硬币”、“猜硬币”的游戏。整堂课就在玩玩、说说、写写中不知不觉地结束了,没有预料到竟会如此的成功。
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学写作,是我在中年级写段教学中最常用的写作指导方法。从“猜硬币”走向了“扳手腕”,从“做哑剧”发展为“拷贝行动”,从“动物音乐会”开到了“环境保护大会”……作文课越上越热闹,游戏越做越欢腾。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个个都兴趣盎然。这样的写作指导深受学生的欢迎,他们乐在其中,欲罢不能,意犹未尽,慢慢地就不再害怕作文了。
二、亲历探究过程,“从做中学”,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
我曾经对学生的写作情况做过一项调查:学生怕写作文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没有内容可写,无话可说。真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当他们拿到命题作文之后,不少学生往往会拍脑袋,胡编乱造。很显然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内容空洞,语言干巴乏味,缺乏真情实感,甚至还会露出不少破绽,闹出一些笑话来。基于上述情况,我在作文教学中借鉴了著名教育家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让学生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建构知识,获得有关的经验。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了缺乏素材的瓶颈,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内容翔实、语言活泼、情感真挚的文章。
在最近的一次作文课上,我出了一道有趣的作文题 空中抛蛋 ,我对学生说:“我们可以想出许多保护鸡蛋不让它摔碎的好办法来。请你先设想一种办法,然后实地去试一试,检验一下你的设想能不能成功。如果失败了,可以再换一种办法再试。请大家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再把实验的过程记录下来。”随后,同学们自由组合成一个个实验小组,动手做起了实验。有的小组先将鸡蛋用餐巾纸严严实实地包住,再将鸡蛋放进一只乐扣杯中,从四楼把杯子小心翼翼地抛了下去,只听得“啪”的一声,乐扣杯和鸡蛋都碎了,实验失败了。还有一个小组,先用棉花把鸡蛋层层裹住,然后把蛋放进了一只泡沫塑料的盒子中,再将盒子系在了自己制作的降落伞上,抛下去之后,只见降落伞徐徐地下降,最后安全着地,鸡蛋完好无损,实验终于成功了……各个小组经过反复地试验,最终都获得了实验的成功。大家在动手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把实验的过程付诸于笔尖,人人都写得得心应手,每一篇习作都很有血有肉,充满了生命的灵动。
为了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我经常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和机会,让学生先动手做一做,再去动笔写一写,使得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比如:通过跟父母的角色对换,学当一天家;学会一项劳动技能等等。这样,以我手写我心,学生的习作一改过去那种无名病呻吟的弊病,变得言之有物,情动辞发,更加真实鲜活。
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为写作注入“源头活水”
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观察作文 春天来了 。第二天,我批阅的时候,发现不少学生竟然把秋天的菊花、冬天的腊梅搬到了春天,令我有点哭笑不得。显然学生写作前根本没有去实地观察一番,而是闭门造车,想当然地去写,这才闹出了笑话。我当时不动声色,便利用中午的时间带着学生来到青浦曲水园寻找春天。到了那里,我特意让他们先找一找菊花、腊梅,可是找了一会儿谁也没有找到。这时我才对他们说:“别找了,等到秋天来找菊花,冬天再来看腊梅吧!”经我这么一说,同学们才恍然大悟,那些张冠李戴的学生,都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学生平时的习作中时有发生。
我不禁开始反思起自己的作文教学,我们平时比较注重写作技巧的传授,而往往忽视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使作文教学走入了误区。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经说过:“我们身边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能力;身边不是缺少乐趣,而是我们自己缺少发现乐趣的能力。”诚然,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凭借观察。“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可见,观察可以启迪智慧。学会观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一本无字之书。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长流。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要从“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走出校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亲身感受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为写作注入 “源头活水” 。
为此,我经常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把学生带到永不枯竭的活的源泉中,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这翻腾着绚丽浪花的源流中,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展开,贮存的词语也一下子变得那么鲜明而富有感情色彩,他们情不自禁地爱用那些生动词语去描绘眼前的情境。春天的小鸟、小草、小树成了他们笔下“可爱的春天”,看到河边倒挂的垂柳,在春风中翩翩起舞,有个学生兴奋地说:“老师,春天的柳树就是‘碧玉妆成一树高’的。”我听后摸摸他的头,微笑着说:“对,孩子们,我们的作文可以将平时背诵的诗句巧妙地运用上去。”。看到从泥土里偷地钻出来的绿油油的小草,有的学生说:“老师,春天的小草有点像茶叶的尖尖。”我听了,不住地点着头说:“说得好,孩子们,你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展开你们的想象,你们的春天会更加丰富多彩。”还有的孩子说:“春天春暖花开,风和日丽。”我满意地说:“真聪明啊,孩子,你学过的词语会在作文中灵活运用”……在同学们口头表达的基础上,我又鼓励他们把说的话写下来。就这样一篇篇富有童趣的习作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诞生”了。整个写作指导过程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智慧的启迪,更是美的享受。从这里学生一步步地认识世界,从而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是搞好作文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多年来,我通过游戏活动、学中做、融入自然、观看影视等多种方法的写作尝试,诱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还通过儿歌、童话、连环日记等多种形式的写作实践,使学生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走出了一条“快乐作文”的探索之路。写作的源头,从这儿发生;观察的习惯,从这儿培养;想象的大门,从这儿开启;创新的火花,从这儿点燃。今后我将继续致力于“快乐作文”的实践与研究,把学生从繁重低效的作文苦海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