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我就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特别有音乐感的孩子,别人听一两遍就能学会的曲子,我是听十多遍也学不会的。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跟风学过钢琴。那时年龄尚幼,不懂得音乐的美妙,只是看邻家的大姐姐弹钢琴时,一袭淡蓝色的长裙如流水般静静泻于古朴的实木地板上,一双白嫩修长的如白蝴蝶一般在黑白琴键上跳舞,让人不由得联想起《乐府》里形容刘兰芝的手指“指若削葱根”,一个个键落下去,一个个键弹起来,弹奏出华美动人的乐章。便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这样该多好啊!我嚷嚷着妈妈让我学习了钢琴。
可钢琴之路对我来说却是坎坷不平的。一遍遍的练习,早已使我厌倦,看不到丝毫进步的希望,那个闪着幽暗灯光的小屋成了我心头上的阴霾,母亲曾愤恨地撕过我的书,自己却痛苦不已。这时钢琴仿佛早已不是那个会发出美妙乐音的魔法盒,倒像是一副巨大笨重的棺材生生地将我童年对音乐的一丝渴望葬送。从此再没有接触过音乐。
可前年的夏天,有一个好朋友邀我去学习古筝,我不知怎的,却阴差阳错地答应了,大概是听别人说古筝比较好学的缘故吧!开始,我依旧是那个没有丝毫音乐细胞的我,可是渐渐地我却被古筝的美打动了,与钢琴的现代潮流不同,古筝如一位东方的少女,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只属于古老中国的典雅神韵。筝身由上好良木雕刻而成,没有一丝夸张的点染,我却分别感受到了从那筝身上犹存的树纹中散发出来的古色古香,鼻尖似乎还氤氲着林木的芳香气息。只有筝头和筝尾处印了两首诗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国古代的文学和音乐就这样被有机地结合了,潇洒的书法与典雅的古筝相映成趣,闲适淡雅。轻轻弹拨起琴弦,就这样被古筝陶醉,“轻拢慢捻抹抚挑”高音清脆明亮,似采茶姑娘清亮的歌唱,如一泓清泉般不沾一点泥淤,低音敦厚深沉,似七尺男儿嘶哑的嘹歌,如滚滚的长江般波涛汹涌。虽不及那些专业演奏家的那么完美,可那是我自己演奏的声音啊!《春苗》活泼明快,萦绕着春天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热情洋溢,透出陕北人民欢快的生活……我被这音乐深深地打动了,青春的心弦已被悠扬的音乐拨动,历经一天的奔波,突然听到这乐音,心仿佛褪去了疲惫的外壳,音乐似一碗圣水,洗清了杂尘,使人看淡风花雪月,仿佛又回到了那扬着风筝,在青青草地上尽情撒野的岁月,回到乡下“听取蛙声一片”的诗意里。我为其而痴醉了。
蒲松龄曰:“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才艺痴者技必良。”我这个艺痴者虽技不良却颇能怡然自乐,倒也足矣,怡然自得,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