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是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会员国在制定教育策略时参考的一份报告。它是由前法国总理、教育部长埃德加·富尔为首的一个聚集了各国著名教育专家组成的小组,对苏联、美国、阿尔及利亚、新加坡、瑞典等23国以及联合国系统内有关组织进行了调查,并研究参考了大量文献后,于1972年5月写成。这个报告系统总结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教育的现状,对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它指出:“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有些社会正在开始拒绝制度化教育所产生的成果,这在历史上也还是第一次。”接着,书中着重从理论上论证“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它认为,心理学研究指出,“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人可以无限接近客观世界,但永远也不可能穷尽它,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永远也只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从而证明教育对人的完善是何等重要。
该书作为教育部推荐书籍,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阅读推荐书籍。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这是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其核心是学会生存。学会生存是由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称谨倡导。他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人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学会维持生活的知识与技能。这包括就业前接受教育和就业后接受继续教育。
二是争取有保障的生存权利。在信息社会中,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但是永恒的,而且变化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快,我们不能指望一种教育和一定阶段的教育为社会成员服务终生。在工业化时代,如果一个人的工作被技术的发展所淘汰,这对他来讲,其后果是灾难性的。但是,在未来的岁月里,生产、工作的技能过时将会成为很普遍的事情,人们的生存权利常常面临挑战。生产的变革、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要伴随着劳动力的流动。曾经丹麦的一位神学教育家创建了丹麦民众普及学校,其任务是教育成年农民如何应付急剧变化的自然环境。丹麦的农民教育相当普及。在从穷乡僻壤向大城市的移民浪潮中,所有那些取得成功的移民都是通过接受教育来学会对付新的经济问题、语言障碍,学会与陌生人相处的。
三是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学会生存”就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终身学习,是指人的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报告把终身学习与建立学习化社会结合起来。“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要活动。创建学习化社会有赖于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又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实施与提高。
曾经读到了一篇名叫《挣扎才能生存》的文章,它讲述了一个因为怜悯而导致的悲剧:一个孩子在观察蛾出茧的过程时,由于觉得蛾出茧时钻得很辛苦,产生了怜悯心,便帮蛾把茧剪开了一个大洞。可是这只蛾由于没有经过钻出茧时的挣扎过程,翅膀没有力,很快就死了。与此同时,它引出了一种对教育的思考,对此我深有感触。
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一位万人羡慕的北京某著名高等学府的硕士生,因为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未被导师通过,觉得无颜见人而跳楼自杀身亡;
一名前程似锦的大学毕业生,因被检出“小三阳”未被录用为公务员,便心存不满而持刀闯入政府办公室,杀害了招考人;一个正处于花季的中学生,因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生怕被父母责骂而服毒自尽……
人们不禁要问:现在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为什么这么不堪一击
人人都可以说出许多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但寻根问底,最根本的则在于我们对孩子生存教育的迥异。
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种社会背景、时代变革的逼迫下教会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生存能力已经迫在眉睫。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每年约有一点六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四十名孩子。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在面对突发事故、灾难时更容易受到伤害。目前在国内基础教育在生存教育领域尚处在缺失的状态下,我们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如何在火灾中逃生?如何从容面对危险?这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口号:“学会生存!”】“学会生存”本是太普通的常识性命题,它的提出,是为了对以往的关于人的一次性教育的考虑方式作根本性改革,回复教育的本来面目。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核心是“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争取生存的权利,提高生活质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学会维持生活的知识与技能。
美国成人教育专家菲利斯·卡宁汉姆指出:“成人教育作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专业”。
在《学会生存》中,教育学的特有气质,使我们更能感受到生的希望、生存的可能。“我们可以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完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
教育有两个根本弱点……第一个弱点是它忽视了(不是单纯地否认)个人所具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2](p.105)
或许我们可以说,最根本的教育问题是:教育远离了、甚至差点遗忘了人的“生存”需要。这是一种根本方向上的偏离。说偏离或遗忘,不是说人有一个固定的本质被教育所遗忘,而是说人的生存环境的变迁对人的生存提出的新要求和提供的新的可能,没有在教育中得到体现,教育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问题。人的生存问题是一种时间性、空间性的问题,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的问题。也正是着眼于一种根本性的解决,《学会生存》才特别关注“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和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发,进而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是在调整教育系统与人的生存的关系的基调下,考虑教育系统内部的组织与运作。先前提到的资源问题、民主问题,实际都被包容在“生存”教育的整体中,成为促进人的“生存”的资源(民主的保障、经济资源、内容资源、主体资源、工具资源等),进而融入教育活动的现实化中。
人的行为也是如此,人们经常是在螳泥塘,在不断改变自己的思想、在不断拷贝别人的经验、在不断尝试以往的成功经验。人作为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是具有学习的本性的,也正是通过这一方式,人获得了在变动的环境中的生存,战胜了混乱、解体而不断走向新生、新的组织和秩序,从而体现出生命的负熵性。这样的历程随人的降生而开始,随人的死亡而结束。在这种意义上,人是通过学习”而获得展现。只要人还保持着自己的开放性,只要人还没有摆脱自身具有的种种迷狂的可能——梦幻、记忆与希望,人就只能是处于“如果对人的生命历程做一番发生学的考察,我们能发现:作为人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面对现实的和将要到来的环境的变化,人主动地调整自己,充分地利用历史性的、现实性的资源,实现个体的“活着”。这种“活着”不是简单的肉体存在,人的意识性注定了人的“活”是一种历史性的“活”,是在比较基础上的优化性的“活”、体验性的“活”。人不会放弃对美好的期望,不会背叛自己对生活的经验。这都使得人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而进入到人的“生存”的深度。此种“学习”。《学会生存》中突出了“完人”的概念,涉及“人类智慧”、“人类情感”、“人类技巧”,《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还有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思所强调的“个人的全面发展”,都关注人的丰富性。在人的“知识”性的学习,这是生命哲学家狄尔泰所关注的。在这三者中,我更倾向于认为,人的学习。而这种学习,是在生活的舞台上进行的,一切的计划性行为与偶然,都可能成为学习向世界开放、向生命时间开放。学习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如何“生存”。
学校教育系统的问题是:它没能敏锐地把握人的整体生存环境的变迁,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管理还没有进入“现代”,生活的逻辑是丰富的、一往无前的,学校教育已经远远地落在生活的后面。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学会生存》中没有说,但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或许与教育系统的附属化、人们的思想意识的不到位相关,而这些依然是历史性的事实。从这里出发,《学会生存》在谋求问题的解决,“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提出,就是从整体的角度转换“教育”的概念,重建“教育系统”,并将学校教育纳入其中。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学会生存》面对的问题:
大多数的教育体系,无论在它的机制方面还是在它的精神方面,都不把个人看作具有特性的人。一个权力集中的官僚行政机构不可避免地会把人当作物品。如果我们不改革教育管理,不改革教育程序并使教育活动个别化,我们就既无法履行、也不能取得具体人的职责。这种具体的人是生气勃勃的,有他个性的各个方面,有他自己的各种需要。
学生与学校教育没能创造出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方式,学校生活中,居于从属、被动的地位,学校教育弃之不顾。在这样的学生怎么能获得学习方法、获得能力的发展、获得个性的舒展、更别说获得“生存”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