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谈一点儿我的看法:先说说我家虎子背唐诗的经历:在虎子不到一岁,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我就用唐诗或者儿歌哄他睡觉,发现他一点儿不反感,相反是非常喜欢听的。小孩子很让人感到奇怪,他知道什么时候是结束,什么时候是还没念完。他会在你四句都念完后说“嗯”,意思是还要听。可是你如果只念了三句,他就会“嗯嗯嗯(音--/)”地拉着你直到你把四句都念完整。于是我就一首一首地不知念了多少遍。我也没想让他会背,我们谁也不知道他已经都记在心里了。在他一岁九个月的一天,姥姥姥爷带他出去玩,看到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念“锄禾日当午”,姥姥想教他念,对他说“你说锄禾日当午”,谁知虎子接道:“汗滴禾下土”,姥姥一愣,说“你怎么会啊?”就见虎子自己一口气念了下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姥姥回来跟妈妈一讲,妈妈试着问了他一下,结果大出妈妈所料,虎子竟会好几首唐诗呢,什么窗前明月光,什么白日依山尽,什么李白乘舟将欲行,什么春眠不觉晓,什么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等等。真是不得了,说明我们那时给他念的他都记在脑子里了。
小孩子的脑子很好,什么东西常听就会记住。所以如果孩子爱听唐诗,就可以选一些短小上口的给他念,不用专门一句一句地教,只是重复地念,他很快就可以记住。但是一定要看孩子是否感兴趣。如果他不爱听,就别勉强。因为小孩子的兴趣不同,一定要抓住他的兴趣来进行一切教育活动,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了。有些人说孩子听了半天唐诗,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没什么用的,可我个人觉得唐诗是我们民族的精华,让孩子接触一些,他不一定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对孩子的节奏感、语感和审美情趣都有好处。
这样进行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孩子的观察力与想象力都丰富了。其实你说他不理解吧,他听、背了一段时间后会主动问你的,比如“妈妈什么叫‘白日依山尽’啊?”每到这时我就会连说带比划,给他用简单的话讲一讲,后来他就边背边带上动作了,比如“更上一层楼”,他就把手举得高高的,比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他就走来走去学鹅的动作与声音,这与奥尔夫教学法不谋而合。于是他会在看公园里的水流(还没看过瀑布)时说:“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爸爸在那儿看书他也会自己拿本书,不认识上边的字却煞有介事地念:“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还有时会在看月亮时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常常想,人们常说:“他又不懂其中的意思,只是死记硬背而已。”可是孩子所具有的吸收性心智,使他把他听到的看到的照单全收,所以只要他听到了、看到了、接触到了,他就在发展。通过背唐诗,我们给他一种文化方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实在是一件好事。
在当当妈那儿看到一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的书,其中有一本《幼读唐诗》,很好,字体很大,配上反映其意境的画,十分好看。当当妈是把这些诗配画给塑封好了贴在墙上,孩子们在进进出出中就可以欣赏这些画,并在朗读中体会到其中的美好意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我想,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怎能不耳熏目染地接触到我们的传统文化,又怎么能不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呢